憨番扛廟角
善化慶安宮沿革誌
善化慶安宮,廟基原屬荷蘭據台時代土著西拉雅蕃族之目加溜灣社。明崇禎丁丑歲,荷蘭人為教化原住民,在本廟址創建教堂佈教並教學,以新港社語為標準,用羅馬字傳授,現址仍存荷蘭井遺跡可證。
明永曆辛丑,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鄭成功復台,親領何斌、馬信、楊祥等將領,帶銃手三百、牌手三百、弓箭手三百至目加溜灣社巡視撫蕃。明永曆癸丑,臺灣文獻始祖明太僕寺卿沈光文,寄寓社內教學行醫,對本地文風之提昇貢獻頗大。
清康熙甲子年,滿清據臺,福建漳泉先民移徙日眾,漢人部落逐漸擴大,更名灣裡街,屬諸羅縣管轄。康熙乙丑歲,臺灣府令改建文昌祠於此,分東西廊為教義學之用。嘉慶庚午年,總理洪精義等倡首集議,興建慶安宮於文昌祠址,由臺南府天后宮乞靈天上聖母香火為前殿主神,並移營盤尾本噍吧哖大武壠巡檢司衙內關聖帝君,並納赤山龍湖岩觀音佛祖、註生娘娘、及五文昌星君等合祀後殿。現慶安宮供奉五尊神位,相傳昔時文昌祠所流傳。
同治壬戌歲大震災後,重修乙次。清末慶安宮已成為南縣最大媽祖廟,善男信女約十四萬人,包轄六十六庄頭,每逢聖誕舉行祭典,香火鼎盛。
日據時期,灣裡街又改稱善化庄,北仔店富紳陳子鏞聘請臺南市文樂社樂師來指導,捐獻祭五文昌樂器十三腔一面,又有三舍庄歲進士林希傑慨然捐獻田地三甲,作為聚奎社經費,因此慶安宮每屆仲秋,遵古禮盛祭,並舉辦燈謎晚會等獎掖後學,全臺罕見之崇文盛事。
日據末期(民國辛己),日人橫狂,在台推行皇民化暴政,當時郡守古川奉命拆毀慶安宮,另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灣裡街御遺跡所暨紀念碑於此。
民國乙酉,台灣光復,重回祖國版圖。民國丁亥,本鎮士紳王鵠朱等發起重建慶安宮,仝年葭月正殿落成,迎奉媽祖神像安座。
民國乙巳桂月拾二,鎮殿媽開光大典;桂月拾七,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神像安座;陽月廿六,關聖帝君入神腹;葭月拾一,關聖帝君開光大典。
民國丙午季春念三,慶安宮媽祖前往臺南市大天后宮進香遊行五街。
民國癸丑陽月望日,舉行五朝祈安建醮大典。
民國辛酉,增建鐘鼓二樓于東西兩廂。
光復後,爰組織管理委員會,由首任王鵠朱、蔡天來、而胡相當。
民國乙巳以降,吳江寬三度蟬聯管理,接任迄今,從此歷經列屆管理及委員耆老集思廣益,迭加修葺,美化環境,始有今日堂皇外貌,畫棟雕梁,金碧輝煌.莊嚴肅穆,不減當年香火鼎盛。聖母慈徽,丕揭全境,眾神顯赫,靈感千秋,南縣一大聖域,爰誌本末以供後人徵考。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顧問 洪調水 校正
宋忠宣公洪皓第廿四世孫 洪景星 拜撰
蘇成木 林清標 洪藏荊 陳添福
白金土 林進丁 王以明 莊銀松
蘇英獅 林耿棠 蘇天送 魏明崑
仝敬立
玉山敬書
中華民國七十年辛酉葭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