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後壁】下茄苳旌忠廟






憨番扛廟角
 



下茄苳旌忠廟沿革誌


 
文字來源:http://blog.xuite.net/skj21568/twblog/160229351
  旌忠廟建立於康熙年間,迄今已有三百四十餘年之歷史,供奉武穆岳聖王(岳飛),境民稱「元帥廟」與泰安宮聳立在茄苳村庄內東西兩側,同為卅六庄下茄苳堡之總廟。
  昔時下茄苳堡是一個興盛有六千餘戶的大部落,清朝時設百總一員、兵一百人,官衙曾經設置於此。是時近郊田中水稻,稻穗常為不明之物偷食,庄民協商輪班看守,終見有一匹白馬按時前來喫稻穗,於是庄民向媽祖祈禱解其災害,媽祖降乩指點在稻田立牌書寫「岳府大元帥」豎立於稻田間,自立牌以後就不見白馬再出現損害農作物,庄民無不稱奇,乃彫岳府大元帥(岳飛)及白馬木像奉祀,於清乾隆初期由當地富紳韓高陽之祖父重建廟宇曰:「旌忠廟」。
  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韓高陽獨獻一千五百圓修建「旌忠廟」;道光七年嘉義郭鑒海捐獻一千五百圓為第一次拓建;民國前七年(西元一九0五年)本庄志士廖炭先生倡首獻款三千五百圓將簡陋之廟再次修建,至民國前三年(西元一九0九年)始竣工;民國十六年(西元一九二七年)境民協同修繕一次。日據時代由於廟宇失修荒廢,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七日(西元一九四一年)之強烈大地震遭受八成之災害傾斜倒塌,事後改為民眾集會所,然而新營郡轄內神像及文物都因新營郡守重村之命,大部分遭焚化外,另部分收集於郡役所倉庫前後七年。至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本庄村長陳祥先生協同境民改造神房,從郡役所迎回神像,重返廟宇安座,至民國五十年八月(西元一九六一年)成立旌忠廟重建委員會,由堡內卅六庄村長任重建委員,並推舉陳祥先生為委員長,倡導境內庄民勸募、捐獻等,重建工程逐步動工先由後殿、中殿及前殿完成。竣工之旌忠廟規模宏偉,富麗堂皇。
  本廟中殿供奉精忠武穆岳聖王(岳飛)為大元帥及二~十一元帥,世稱「頂五義,下五義結拜兄弟」,前案奉祀中壇太子,中殿龍邊供奉伽藍尊王和虎爺,中殿龍邊外房供奉白馬及馬軍爺。後殿中室奉祀觀世音菩薩,兩側供奉十八羅漢,龍邊奉祀開基祖木牌神位,虎邊供奉註生娘娘。開基祖木牌神位上,寫有康熙二十三年等字樣,是為已有三百餘年廟史的見證。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扛廟角
 



泰安宮沿革誌

  卅六庄下茄苳泰安宮媽祖廟座落於觀光勝地台南縣關仔嶺枕頭山 下,嘉南平原上,一片無限綠色稻田的下茄苳,庄民世稱「媽祖廟」。源自於清初本庄設有台灣府千總駐防,汎地轄有哆囉國社、烏山頭、八掌溪、急水溪、鐵線橋 等堡。本地自漢人開拓八掌溪、急水溪間據點後,漸次發展,至乾隆中葉,改稱「茄苳街」,於是本廟即成為下茄苳堡卅六庄之總廟。舉凡嘉義縣鹿草鄉、水上鄉、朴子鎮及台南縣後壁鄉、新營市、鹽水鎮、白河鎮、東山鄉等庄民皆是虔誠信徒。昔時本廟每年設醮,其主事者,遵照各庄頭約束由各庄輪流主持主會、主壇、主音、並勒石為憑,延至日據時代末期始中斷。
  據歷代相傳,本宮主祀天上聖母(俗稱茄苳媽),係於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由一商人自湄洲祖廟迎請來臺。當時此一商人閒遊至下茄苳一露店進餐,攜裝有天上聖母金身之包袱一個,暫置於古井蓋上,少頃欲離去,竟無法請起,該旅客不知所措,後經人指點,以筊杯請示其緣由,始悉天上聖母在此以得龍穴,黃涼傘地理,於是庄民搭建臨時廟宇奉祀,因靈驗非常、香火日盛、信徒日增。至清康熙廿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信徒集資、興建廟宇,奉請「天上聖母」及「中壇太子」入廟安座命名為「泰安宮」,由三十六庄庄民供奉。逮至清乾隆三十四年(西元一七六九年)境內卅六庄民重彫鎮殿大媽金身,乃將原七寶銅四寸金身置於鎮殿大媽金身內。其後聲靈赫濯,為應信徒迎請需要、再彫二媽、三媽各三尊;四媽、五媽各兩尊;六媽、七媽各一尊。
  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九年)本地富豪韓高陽之祖父發起堡內信徒集金壹仟圓,重修廟宇。至清道光二年(西元一八二二年)韓高陽獨獻貳仟伍佰圓,再加以拓建。清光緒九年(西元一八八二年)今白河鎮外角里吳志高(別號吳大老)主倡重修,費金壹仟伍佰圓。洎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一九0六年)本庄有志廖炭又發起募金玖佰餘圓重修,並推選廖炭為管理人,嗣後舉行卅六庄巡香繞境慶典。民國三十六年正委員長阮謙、副委員長陳祥、等人發起重修,由境民樂捐壹佰陸拾捌萬玖仟圓重修主殿並增建兩廂,於民國卅六年三月動工,至翌年四月廿八日竣工落成。逮民國五十六年由管理人陳祥召集舉行聖母出巡繞境祭典。厥後年久失修,頹墮不堪,逮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二日(農曆甲子三月廿三)聖母聖誕,援例舉開祭典委員會。由白河鎮外角里黃吉力倡重建,與會者同聲共鳴,乃決議成立重建臨時委員會,聘黃文彬任總務籌備會務。並於同年十一月十八日(農曆閏十月初七)吉時,於原址舉行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重建動土典禮。由於信徒虔誠膜拜,承蒙聖母蒞駕扶鑾降筆昭示眾善信,誠屬難能可貴。
  復於民國七十四年七月五日(西元一九八五年),由臨時委員會改組成立第一屆泰安宮管理委員會,並選舉白河鎮大仙寺 董事長黃吉為首屆主任委員,並向臺南縣政府報備核准在案(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六日七四府禮字第九二四三一號)。
  本宮之七寶銅聖母,相傳為來臺輩份甚高之媽祖,有人認為係開臺媽祖之一,民國六十九年當時之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抵臺南縣巡視,聞其聖靈,曾親往參拜,其受官民之景仰非偶然也。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九月九日(西元一九八七年)適逢媽祖得道昇天千年紀念日,本會召集各庄頭舉行繞境祈安盛會五天出發前夕,颱風來襲,眾善信耽憂無法成行。經主任委員黃吉擲筊請示聖母,獲得指示依計畫巡香繞境,日出,颱風驟然轉向,風和日麗,盛會於焉圓滿告成,聖母之靈赫。顯見一班。
  民國八十一年(歲次壬申年)農曆十月廿八日吉日良辰遵循禮制行入火安座大典,延請總統府參議員黃崑虎、立法委員洪玉欽、高育仁、臺南縣長李雅樵、後壁鄉長王發達、白河鎮長張自興、東山鄉長吳逢麟蒞臨剪綵合開廟門,是日紫氣沖天,臻日祥雲、龍鐘大作、虎鼓雷鳴、響徹雲霄,善男信女旋踵接趾,乞祈所願,熱鬧非凡甚是勝景。隔年元宵節(農曆元月十五日)參加八十二年台北燈會 五天坐鎮台北中正紀念堂,接受全國善男信女膜拜祈願。於入壇安座時顯現羅光,媽祖壇一片亮麗霞光,蔚為奇觀,隔日晚七時卅分,參拜信徒擁擠不堪,剎時媽祖顯聖少女時代相貌,眾人驚奇,時為台北市信徒蘇良田攝得,現存本宮供信眾景仰膜視。
  泰安宮之重建,承各界長官時而臨宮指導,眾善男信女出錢出力,集裘共事終克完成創會時信徒之所託,謹向諸信眾致最虔誠謝意,並立此碑為誌。

卅六庄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吉 謹識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年)三月吉立



泰安宮天上聖母黃袍

    

  泰安宮天上聖母茄苳媽,大媽與二至七媽,皆是粉面媽祖(「粉面」意為神像是一般皮膚色),也都是「黃袍」媽祖。
  泰安宮媽祖自西元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渡海來台擇居下茄苳,是早期來台、輩分甚高的媽祖;據傳曾經受封而得以「黃袍加身」。
  泰安宮大媽(開基鎮殿大媽與兩尊副駕大媽),是軟身神像(「軟身」意為神像擁有活動關節),因此和人一樣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和鞋子,此件黃袍極為大媽的外袍。黃袍尚有五條蟒龍,背面則是「四蝠抱壽」圖案(音同「賜福報壽」),並有牡丹花象徵富貴,顯現茄苳媽祖尊貴非凡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