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官田】社子鎮安宮




社子鎮安宮修建紀念碑

  社子社區係由西勢、柴埔仔、中社、舊社、公館仔等五個村落集結而成。溯吾祖先自明末清初追隨鄭成功渡台,定居於此。原行政區域隸屬善化里東堡。
  居民為祈求五谷豐收、六畜興旺及人丁之平安,曾分別於同治二年(即民前四十九年)及嘉慶六年創設三界公會及福德爺會,是為社子公厝之前身。光緒十八年(即民前二十年)感於輪流在爐主宅奉祀之不便,始發起在原址新建磚木造公厝乙座,供奉池府千歲為主神 ,配祀伽藍尊王、佛祖媽。當時因地方經濟不充裕,設備簡陋,迄今八十餘年失修。今逢社區發展,鑒及居民精神倫理建設有待加強,特協議修建,期許地方發展 。茲承蒙官田鄉多撥租基地三〇坪,興建現在之廟宇,並正名為鎮安宮。本工程合計耗資壹百萬元。除感激政府給予輔導外,對各界善信之施捨及贊助,謹致謝忱。

中華民國六十八(歲次己未)年陽月初一日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善化】園頂角普濟宮





善化園頂角普濟宮

主祀 保生大帝
同祀 中壇元帥 註生娘娘 福德正神

  本宮主神:保生大帝,於明末清初,先民由其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祖廟慈濟宮,恭請神像到台灣安奉神位,於善化庄九間厝之建祠朝拜。是時大帝體恤蒼生,大顯神威,凡眾生虔誠參拜祈求者,求病莫不藥到病除,求事莫不如願以償,為此香火日漸鼎盛,成為庄民敬仰之堡壘。到了日據時代,因九間厝遷庄,將小祠拆除,移徙到善化園頂角現址。直到民國八十年八月,眾爐下深感現有廟宇過於簡陋,務須重建,以符時代及實際需要。結果公推徐茂成先生擔任重建主任委員,經徐先生積極奔走鳩募,於民國八十年底動土興建,經由民國八二年四月六日,耗資壹仟叁佰萬元正,順利竣工落成安座。是日承蒙各界賜匾祝賀,增加本宮之光彩,實賴大帝聖靈顯赫之佑,及眾弟子團結努力之功,由衷致謝。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六日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七股】篤加玉敕文衡殿





篤加玉敕文衡殿沿革誌


  遠溯清乾隆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先祖邱乾成公昆仲,由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第三都永泰鄉申興里鄭敦社新鞍庄,迎請謝府元帥神像,遠渡重洋,托神庇護,安抵台灣,於今洲仔尾登陸,後遷大船頭港,畢路藍縷,以捕魚蝦為生。托謝府元帥恩佑,連舉五子,人丁漸壯。迨至道光年間,洪水氾濫,沿海一帶地形改觀,先祖父子乃胼手胝足,圍築成塭,從事魚類養殖。斯時再內渡福州,向總督申請在台耕地五百餘甲獲准,又蒙賜庄名曰:篤嘉,意謂村民篤實可嘉,後簡寫成「加」。從此人丁興旺,漁村繁榮。迄至三世邱營公,於咸豐年間提往南鯤鯓代天府進香之議,復雕池府千歲、中壇元帥、黑虎大將,一座三尊,安奉民宅,朝夕膜拜,神靈顯赫,護境平安,漁獲豐盈。再傳四世邱碖公,於光緒末葉在漚汪文衡殿分靈,雕聖帝乙尊入火,蒞村大興,靈感遍被,合境平安,漁農豐收。再於丙午年續雕關平太子、周倉將軍,至此護庄神祇稍備。時在宣統辛亥年,眾耆老合議築草茅為壇,於現今東北奉祀眾神聖在壇中。民國卅四年台澎光復,重歸祖國。四年後歲次己丑,議建廣安宮,擇今廟址,旋于同年安座大典,再重雕塑池府千歲鎮殿暨吳府千歲。時在光復初期,物資缺乏之下,得以草草創建,亦屬難能可貴,亦慶信仰中心完成。迨至民國六十九年,庄內眾耆老鑒於廣安宮陳舊失修,乃有重建之議,爰得爐下信眾贊同,組織重建委員會。復蒙文衡聖帝降駕轉奏昊天 玉皇賜旨:改廣安宮為「玉敕文衡殿」。擇于民國七十年歲次辛酉農曆六月初八辰時動土興工,同年八月初六日剪料。再擇七十二年癸亥十月廿三日子時安座大典,工程歷經四載。由於諸委員暨眾信徒任勞任怨,出錢出力,克服困難,乃於民國七十四年(乙丑)九月竣工。復須一提者:後殿「紫林寺」供奉觀音佛祖,其中較小乙尊,係清代隨唐山人渡台之古佛,輾轉成為邱老昆仲家佛,而於邇近迎入奉祀,彌足尊貴。從茲村民信仰,有賴列位尊神威靈赫濯,俎豆馨香,萬世宏亨罔替矣,是為誌。附重建委員芳名,以為後世略知。經暨合此誌之。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 歲序乙丑陽月 吉置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白河】宅仔內湄洲宮




憨番扛廟角
 



沿革

  本宮主神湄洲宮天上聖母,是康熙年間福建省莆田縣先賢李淡,為來台謀生,恭詣興化府湄洲第七聖廟天后宮,虔祈海陸平安,誠至神感,聖許捧請二聖母聖像護航渡台,然後四處迂迴謀生。至雍正元年到宅仔內,荷蒙聖許,在此奉祀,當時只有三戶人家。後來李氏宗族轉往北馬,聖母聖像轉住陳家奉祀,斯後神顯人安,人丁漸旺,香火日盛。至光緒十二年,聖母欽定六月十八日辰時中設壇安座在吳家公廳,以後神光普照,香火鼎盛。至歲次辛亥年二月,由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召開信徒會議 ,議及建廟事,吳府族人樂意捐獻廟坪,於是遴選各任務委員,籌備建廟。廟地由吳木耳捐獻廿坪,吳楊泰和及吳和忠廿坪,吳玉輝、吳金鐘、吳瑞澄、吳慶瑞廿坪,即刻遷屋。聖母欽定同年十月十五日酉時動土興建,在興建中,各任務委員以虔誠熱意從事工作,其功德無量也。歲次壬子年,聖母欽定十月十六日子時寄座寄火大吉。

讚頌詩
玉京聖女誕湄洲 宗代神靈顯萬秋
聖德巍峨安國泰 母儀廣奕解民愁
歷代帝王欽封誥 萬古蒼生仰錫庥
虔建神宮賡俎豆 千家萬戶福祥悠

歲次壬子年十月十六日謹誌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北門】井仔腳興安宮





憨番扛廟角
 



興安宮沿革史

  清朝嘉慶年間(距今約二百多年前)蚵寮二房洪族裔自北門鄉蚵寮村遷居至目前的井仔腳蚵寮仔庄,因念及飲水思源,乃於光緒年間募建公厝「英靈宮」,並徵得蚵寮村先族長老同意,迎請池府千歲金尊至本庄奉祀,以祈庇佑境緣。
  然經數月,原祀池府千歲與蚵寮主祀開基紀府千歲相互顯靈,指示二位神尊要相互交換鎮殿,因此池府千歲駕返蚵寮庄,而紀府千歲亦旋即由本庄前人長輩迎請至本庄英靈宮奉祀;斯時王爺神威所及,闔境安寧,地氣蒙其餘蔭,蒸然蔚起,村落家家戶戶均富足、安康。
  迨至民國六十五年,旅外鄉親感與神尊庇佑,事業斐然有成,眼見「英靈宮」年久失修殘破不堪,乃思造福桑梓,倡議募建廟宇迎奉崇庥,此議一出,眾信徒齊心同力,捐資輸誠恐落人後,終得於民國七十年厥功告竣,入廟落成,奉紀府千歲諭示宮名易額為「興安宮」,並惠蒙南鯤鯓五府千歲與蚵寮保安宮贈匾進賀。
  本宮係屬王爺信仰中的英靈(功國)系統,因此奉祀神尊均為生前有功於社稷百姓,身後受世人崇祀為神的忠臣烈士;當前主祀老紀府千歲係洪姓先祖 昭公於康熙戊午年(西元1678年)由大陸渡海遷居蚵寮庄時,自家鄉福建省泉州府晉江十三都迎奉來台的開基神尊。

紀府千歲生平事略

  紀府千歲,名諱信,字成,巴郡閬中縣扶龍村(今西充縣紫巖鄉紀公廟村)人,乃漢之忠臣,卒於公元前204年。
  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圍困漢王劉邦於滎陽城,月餘,城內糧食短缺,朝不保夕,危急之時,紀公因威儀容貌頗似劉邦,乃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王可以間出」,並自願乘龍車、擁黃幄代主出城偽降楚國,以掩飾漢王脫困於滎陽城,事發後項羽見其忠心耿耿,曾謂其部下曰:「孤千百員部將,無一位如【紀信】之忠心勇敢」。意欲招降為將,紀公不許,項羽欲成全其忠,乃命軍兵疊柴焚燒龍車,紀公並以身殉義,而在昇化之際,忽聞霄漢間鼓樂音響,迎歸天上。世人因感佩紀公存抱興漢愛國丹忱,故將其葬於滎陽城西孝義堡,並立廟崇祀靈感異常。
  漢代以來因尊崇紀公忠烈,歷朝都有褒封:宋封「忠祐安漢公」、元封「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封「忠烈侯」。
  本宮奉祀之紀府千歲,頭戴通天冠,身穿金甲冑,方面闊耳,容顏墨青,斗胸隆準,赤髯戟張,濃眉環眼,瞳大晶黑,目光炯炯,神態威嚴。

興安宮沿革

  公元前204年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圍困漢王劉邦於滎陽城,月餘,城內糧缺,朝不保夕,危急之時,紀公因威儀容貌頗似劉邦,乃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王可以間出」,並自願乘龍車、擁黃幄代主出城偽降楚國,以掩飾漢王脫困於滎陽城,事發項羽見其忠心耿耿,曾謂其部下曰:「孤千百員部將,無一位如紀信之忠心勇敢」。故欲招降為將,紀公不許,項羽欲成全其忠,乃命軍兵疊柴焚燒龍車,紀公並以身殉義,而在昇化之時,忽聞霄漢間鼓樂音響,迎歸天上。世人感念紀信存抱興漢愛國丹忱,故將其葬於滎陽城西孝義堡,並立廟崇祀靈感異常。蚵寮仔為蚵寮「二房洪」於清嘉道年間(19世紀中葉)所遷聚,原與井仔腳、管東仔合祀「興福宮」,日昭和4年(1929),因「祭祀衝突」而各自興廟,自行興建公厝「英靈宮」,主祀迎自母庄蚵寮保安宮的池府千歲,並雕祀「開基紀府千歲」(新紀)一起朝拜。其後,蚵寮仔的池府千歲與母庄蚵寮保安宮的紀府千歲,相互顯靈指示要互換鎮殿,池府千歲回蚵寮保安宮,紀府千歲則到蚵寮仔英靈宮,因而有所謂「新紀」與「老紀」之稱。蚵寮母庄的這尊 紀府千歲,雖慢到蚵寮仔,但因係蚵寮原祀之神,故俗稱「老紀」,神尊原係先祖洪昭瑜清康熙17年(1678),自家鄉福建泉州府晉江十三都迎奉來臺的開基之神。至1981年再重建為南式廟貌的「興安宮」,廟成,惠蒙南鯤鯓代天府與蚵寮保安宮贈匾祝賀;目前仍在整修中。歲時以農曆5月25日「新紀」開光日為廟慶日,近年皆採之前的周日舉行祭祀及安營,每逢3年再舉行一次遶境。







【七股】玉敕正王府







七股鄉十份村玉敕正王府正官正王-雷府大將沿革誌

  溯自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距今三百餘年,有福建省雷府三兄弟,同年夏末,自福建沿海分乘三艘帆船,滿懷壯志向台灣航型,隨行有家眷三位夫人及家丁數人,船上供奉溫府千歲神像,一路順風而來,船將進國聖港,不料東北季風突發,狂風暴雨,驚濤駭浪,幾經奮力,無耐天意難挽,船將抵港口,被大浪擊沉,一代將才、家眷及壯丁和溫府千歲金身,均遭沉沒於此。
  當時在此處有一山川靈氣之地,已為一名幼女所得,其雖有心顯化濟世,然能力有限,不能善盡靈氣威力,幸逢溫府千歲-雷府三兄弟巡遊到此,遂邀共襄扶持,修善救苦救難,收納孤魂好漢歸位,溫府千歲深感未能庇佑雷府三兄弟安全進港上岸,決心留下與雷府三兄弟同甘共苦,普渡眾生,偶有沿海捕魚晚歸漁民,迷失方向,不知何處歸航,即有奇蹟出現火球紅光引航,在此住有張、黃五戶人家,及鄰近安南區什份塭幾戶居民,均以養魚討海維生,同感蒙受庇佑之恩,四時無恙,雷府三兄弟於此顯赫救世,功勳足登神界,經溫府千歲指引向上天領旨,三兄弟受敕封為雷府大將,村民首以茅草、竹桿搭蓋一草廟,稱曰:「大將爺廟」,使其暫有居所,免露宿之苦,此後神威更加赫濯。
  歷經百餘年,玉皇上帝深受溫府千歲耐心所感動,能在此簡陋草廟領導雷府大將三兄弟,收納眾英靈及無依孤魂好漢,禳除災厄造福群黎,特敕令封為:「正官正王」,從此神威顯赫遠播,草廟香火鼎盛,遠近村落紛紛前往膜拜,年年大演梨園酬謝神恩,老少無不感念正官正王、雷府大將深威廣大。
  民國二十一年(西元一九三二年),曾文溪一場水災,使得魚塭埋沒土地流失,張、黃五戶草寮舉家遷移,唯獨草廟尚存,但廟地變成凸出陡峭,隨時會崩塌,眾信徒眼看此地已岌岌可危,祈請另擇地建廟,但雷府大將不允,屈守數年,而後曾文溪屢遭水患,有一次水深淹過供桌香爐,廟祝將香爐取走,未久廟地突然崩陷草廟流失,眾信徒則請駕,擇地再以竹桿水泥瓦蓋一小廟供村民及討海漁民奉拜,後來本村人口日盛,迨民國五十年(歲次辛丑年西元一九六一年),由地方長老倡議興建公厝供奉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廣澤尊王,但天上聖母降駕示曰:正官正王、雷府大將尚未建廟,其不宜建廟,正官正王、雷府大將認為,聖母廟應先建,其兄弟之廟延後再議,於孟秋完成建立公厝名:「慶安堂」,民國五十四年(歲次乙丑年西元一九六五年),地方長老又倡議興建大將爺廟,擇地河川堤防邊,於二月動工興建,同時雕塑正官正王、雷府大將等金身供奉參拜,同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入廟,廟名曰:「雷安宮」。
  經十餘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村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全村信徒倡議,合建慶安堂,雷安宮成為一大廟宇,使香火集中更為鼎盛,經召開信徒大會決議通過,於民國六十九年四月初一日,備辦香案三天,祈求玉皇大帝准旨,眾信徒虔誠經數月奉請三界尊神降駕指定合建廟地,隨即組織重建委員會,各角頭推選委員,由杜等齊擔任主任委員,張登助任副主任委員,開始進行籌募資金,委請設計,辦理招標,於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動土興建,在各方善男信女熱心捐獻,本庄信徒出錢出力,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廟貌巍峨堂皇,高聳壯觀,大廟前方有曾文溪堤防圍繞,有如遊龍盤繞,吞吐洪濤,氣象萬千,地靈神顯,廟脊建有一艘王船,正視曾文溪潮水,眺望大海,汐來汐去浪捲淘沙,一座威嚴大廟屹立於曾文溪口,鎮守海陲,七十四年三月初六慶成入廟,舉行安座大典,而後繼續進行廟廂及其他工程,截至民國八十四年(歲次乙亥年)四月,整座廟宇已頗具規模,十餘年來全省各方大德襄贊,本庄信徒同心協力,重建完成玉勒正王府,供萬世奉祀。

民國八十四年歲次乙亥年梅月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