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新市】大營靈昭宮





靈昭宮重建沿革與建醮緣起


  本宮係於雍正八年(西元一七三O年)大營庄民捐款合建,主神清水祖師、保生大帝、天上聖母,係先民自大陸傳來者,自昔佛光普照,保境祐民,香火鼎盛。廟宇歷代屢有重興,至咸豐年間,現存一對古老神匾即其遺跡可資查證。一八五七年該宮受地震災害崩塌,庄民醵金壹仟元重建之,依現在石香爐查證。一九二九年發起修繕並建醮大典。一九四六年本省光復祖國後爐下發起自由樂捐四十九萬多元重修,依據廟宇中脊可查證。一九六五年慶盛旗安建醮大典。一九八O年因該宮建物經久失修,眾爐下自由發起重建,至一九八三年十月底完竣,乃由本境眾爐下一同商議,自一九六五年至今貳拾餘年中,五穀豐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村民團結,六畜興旺,工商發展,人民生活安和樂利,家家戶戶更感激神光普照,當前國步艱難,端賴大有為政府之德政,亦須賴上蒼保佑,本宮重建後建醮謹擇於農曆十月廿二日起舉行五天祭典隆重虔誠,民心團結感謝神光普照,並祝國運昌隆,民生富庶。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麻豆】代天府




憨番扛廟角
 



  一踏入地府,我首先聯想到的是,國小校外教學去小人國,有一項遊樂設施是地底探險,乘著船在黑暗的孔道裡前進,兩旁有著會動的造型偶像。
 
  每一殿的場景,是由審訊的公堂與行刑的刑場構成。細聽各殿的閩南語口白,情節不外乎是判官下令押人犯上堂(有時師爺會先簡述罪情),人犯報上身家姓名,自承犯下何罪,判官再裁決量刑。此時人犯會急切求饒,沒多久就發出淒厲慘叫,燈光與活動機關也轉移到刑場上。
 
  氣氛原應十分陰森恐怖,卻因鐵線拉動人偶的速度緩慢,而且有些刑具並沒有很精準地落在人犯身上,使得畫面與慘叫配音不太調和,稍稍沖淡了可怕氣氛。印象較深刻的行刑畫面有:搗舂地獄,那尖頭的木舂隨著機關上下移動,真的有戳進人犯體內;蛇犬食人的地獄,粗壯的大蟒蛇纏住人犯,狗在一旁吠叫,但狗的體型與長相並不威猛,記得有點像米格魯;大鼎煮人的地獄,鬼吏用力把整個人壓進蒸籠裡。
 
  人犯的服式與髮型蠻復古的,應該是地府建成那個時代一般民眾的打扮吧?閩南語口白也很生動,有廣播劇的感覺。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善化】六分寮興安宮




 



憨番扛廟角
 


【善化】田寮天后宮


 

憨番扛廟角
 


【善化】東勢寮慶濟宮

 



憨番扛廟角
 


【善化】茄拔天后宮






憨番扛廟角
 


茄拔天后宮沿革


宮址:臺灣省臺南縣善化鎮嘉南里茄拔八十號
主祀神明:天上聖母
配祀神明:千里眼 順風眼
同祀神明:觀音佛祖、中壇元帥、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田都元帥、太祖先師
祀典日期:農曆二月十九日、三月廿三日、九月初九日
創建年代: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

  位居臺南縣善化鎮茄拔之「天后宮」,自創建至今已有参百餘年的歷史,細考其淵源,可溯自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天后聖容由先民曾順自大陸湄州啟駕護身,隨延平郡王鄭成功復臺登陸鹿耳門北線尾,延明東都祚,立媽祖神像奉祀茄拔天后宮。初創草茅,清康熙九年(西元一六七O年)十月曾順、曾快觀等住民協議修建廟宇,改以磚造,坐東向西。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四月廟宇損毀破舊不堪使用,復由曾武烈、林語都等呼籲重建廟宇,由原坐東朝西之廟宇改朝坐西向東。至乾隆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九三年)復由龍寶城、林建、王江、林語都、曾定觀等發動修築規模略具。迄清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劉爾遐、王佛、林從、林頭、劉名顯、林道、王標、林讚、劉天賞、胡光山等鄉紳再次倡議重修。民國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三年)復因宮宇剝蝕陳舊,曾丁順、王条水、王菜燕、林坤茂、曾丁源、林賞、周老代、陳慈、王山、沈圍、陳賢等再次提議翻新。嗣于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再由王条水、曾清仲、林河冬、龍老盡、陳帆、王子絹、林朝榮、曾天數、胡江都、王論、林金傳、王文弼、陳鬧賞、林金坪等珠董事發動翻修之議,廟貌一新。至民國七十三年(西元一九八四年)再行第八次翻修,由曾清仲、王子絹、王慶源、林信男、王瑞麟、林文、胡江都、胡新旺、吳秋林、洪茂雲、林株、曾建誠、龍協發、林色等十四人主其事,竣工後之廟宇為華南三川式建築,線條優美,剪黏華麗,堪稱上上之作。本宮拜殿剪黏為雙龍朝三星、青龍回首,上騎天兵,燕尾上飾水草,下立交阯燒人物,側脊為天女散花,脊端妝點翠柏翔鶴,下飾猛虎下山,中二垂脊飾以鳳凰人騎,旁二垂脊則為青龍人物。左右龍虎門一書「神光普昭」一題「聖德輝煌」,上頭剪黏皆飾神將騎麒麟。廟前石獅左右護衛,雕琢精美,神情威猛。上丹墀,龍鳳柱擎立,間飾人騎,正門上之斗拱色彩鮮麗,門楣雕飾戰爭場面,壁堵亦細琢花鳥、人騎雙獅細球等,並貼以金箔、龍虎堵或浮雕式凸雕或圓雕,題材廣泛如花鳥瑞獸、人騎、降龍伏虎、陸羽試茶、李白斗酒詩,百篇等橫樑彩繪花鳥,樑上拱下雕有獅座。入正殿,天上聖母,鎮坐中龕,神情藹然,「坤德配天」橫匾高懸,神龕精緻網目雙層。龕柱兩對,一為花鳥柱,一為單龍柱,神案上鮮花、素菓、清茶齊備,燭光熒熒,烟薰盈殿,予人莊嚴、神聖之感。媽祖部屬千里眼、順風耳,一穿綠袍,一著紅袍,雄侍兩旁。左龕敬祀註生娘娘,右龕恭奉福德正神,殿內並陳列十八般武藝。正殿之外,另有左右二廡,皆為樸實之馬背式,山牆懸飾花、花籃,並雕塑一長條交阯燒,右則奉祀田都元帥,左則奉祀太祖先師。本宮每三年一科必步行往鹿耳門北線尾,向大陸湄州大天后宮謁祖奉香並請水回宮,以示不忘本。

  本宮之管理制度,原為董事制,為奉行政令改採管理委員會制,首任主任委員曾清仲,委員王子絹、王慶源、王瑞麟、林文、林色、胡江都、胡新旺、吳秋林、洪茂雲、曾建誠、林株、龍協發等十三名。民國七十六年(西元一九八七年)經改選梁丁財先生為主任委員,王子絹、王慶源、林色、林桐、林宗欽、曾建誠、吳盛昆、梁水上、胡天德、曾有智、楊家齊、林金坪、鄭水盛、胡新旺、吳秋林等十六名諸委員接宮務之推展。民國八十年(西元一九九一年)經改選王子絹為主任委員,王慶源、王瑞麟、王清傳、林色、林桐、林株、林朝楊、林茂田、曾建誠、曾玉柱、陳石柱、陳國雄、胡瑞男、鄭水盛、楊進添等十七名諸委員,接宮務之推展。高雄市謝朝盛先生、謝陳玉卿女士敬獻鐘鼓樓二座,台南市黃金櫃小姐敬獻金爐一座,使之成為輝煌碧麗、古色古香、莊嚴巍峨的廟貌。
 
(編輯 王子絹)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壬申年桐月廿三日吉置

【善化】茄拔樹德重興廟

 
 
民國辛酉桂月
 
北仔店佳益餅店楊水成敬獻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山上】苦瓜寮朝天宮





憨番扛廟角
 


苦瓜寮朝天宮沿革


昔庄民僅以草茅搭建供奉土地公,供庄民膜拜,今已奉請入本宮之福德正神。
清乾隆初年(西元1736年)加入神明會組織,主祀天上聖母大媽。
清嘉慶三年(西元1798年)創立聖母廟,再從祀玄天上帝。
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整修公厝乙次。
清同治初年(西元1862年)大地震,公厝崩壞,於翌年做小規模整建堂宇。
並於赤山龍湖巖請回觀音佛祖媽及天上聖母三媽香火供人膜拜。
清光緒19年(西元1893年)由庄民羅順賽先人(時任公厝董事),發起新建公厝信徒踴躍捐獻,同心協力完成新公厝。坐落於山上209番地。
日據時代明治至大正年間,庄民許頭先人,往北港朝天宮請回本宮天上聖母二媽香火回來供奉膜拜,並提供自有土地供本宮使用,今已登記為本宮廟產。
民國53年(西元1964年),因白河大地震,震塌公厝,當年由先人田萬枝(時任山上鄉鄉長)及管理人,先人凃文發(時任明和村村長)發起籌組興建委員會著手興建廟宇,歷時四年於民國56年(西元1967年)建造完成,是為現今之苦瓜寮朝天宮。
苦瓜寮朝天宮奉祀有鎮殿媽、聖母大媽、聖母二媽、聖母三媽、觀音佛祖媽、玄天上帝、神農大帝、中壇元帥、福德正神、田都元帥、黑虎將軍、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等神尊,神威顯赫、香火興旺,是本庄庄民信仰中心。

委員 楊文彰 王明村 林榮哲 田春和 田賜濱 田志中 田鳳國 田德川 凃進嘉 凃源富 凃明星 凃慶海 戴振芳 田楊獎
一同捐獻匾額($23500)
歲次庚寅年蒲月 吉置

【山上】山上天后宮

圖片來源:台南旅遊網

馬草水



憨番扛廟角
 





  本宮奉祀天上聖母、玄天上帝、中壇元帥、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主祀玉二聖母,其係大陸普巖鎮大德正道之天神,原尊稱二娘娘,清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隨民族英雄鄭成功之水師為航海守護神,由福建來台,於咸豐四年(公元一八五四年)奉祀本宮,改稱為二媽,代天行道,救人救世,遐邇聞名,嗣上蒼為褒獎代天巡狩之功績,於民國五十三年奉天詔曰,加冠賜封為玉二聖母。
  光緒廿一年(民前十七年)甲午戰爭,滿清政府將本省割讓日本統治,當時盜賊猖獗橫行,集結於鬼仔潭之賊黨此時湧入本村三美布莊企圖搶奪,住民聞風而逃,唯獨被雇為管理之林生蕃(洪有承之父)與其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被綁入山,洪氏兄弟束手無策,祈求聖母庇佑解圍,結果聖母顯化託夢林生蕃,並以火球引導脫險,賊黨大感驚疑,再度入村押走林忠印(林保福之祖父)之女婿黃森田,並加派黨羽監視,結果依然顯化使其脫險,使得賊黨心驚膽怯,從此以後本村永除盜匪之患,得以安居樂業。民國廿六年七七事變,日人恐本省同胞裡應反抗推翻,而強制推行皇民化運動,並著手廢除寺廟,焚毀神像金身,企圖轉移台胞信仰,改信日本天皇,此舉事為聖母顯聖指示,將廟宇所有神像金身化整為零,分祀村民家中,並另刻假神像置於廟中代替,經過年餘日人果然在全省各地大舉燒毀神像,唯獨本宮奉祀之所有神像均安然無恙,眾信徒更感服聖母未卜先知之偉大。民國卅七年本省光復初期,麻豆鎮社仔寮發生肆虐,染者藥石罔效,經曾住本村經商之方連波先生,奉請聖母金身在其家中設置臨時壇,供當地居民膜拜,祈求保佑,不久呻吟之聲漸稀,怪病絕跡。此等顯赫、普濟救世之事例,不勝枚舉登載。
  玉二聖母之聖誕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此與一般媽祖聖誕日不同,祝壽祭典之日亦因此而異,金身亦為大陸所雕造,根據造型與材質推證,應溯源於商朝之時代,距今已有三千餘年,而仍完整無缺,栩栩如生,堪稱具有歷史價值之神像也。
山上天后宮修建委員會
主任委員:余奢
常務委員:王賢忠 王介石 林天進 林崑發 張弼 曾宗平
委員:田德順 杜清水 吳明忠 吳福彬 林榮泰 林料安 林仙助 洪春發 張登富 陳阿生 陳清水 黃金龍 黃玉璽 楊石頭 楊筆常 楊文雄 葉慶山
名譽委員:田章
書記:洪文欽
敬獻
戊午年陽月吉旦
 

本宮沿革


  夫天為天地萬物之母,有生成保育萬物之德,此仍天道自然之啟示,引起我中華民族對於人生與宇宙關係之認識,而產生對天的崇拜與徼福於天的心理,所以供奉「玉皇上帝」「聖母娘娘」為原始至尊的天神,本村居民至今仍保持此固有文化的傳統,是故敬天祀神仍為眾信徒心靈生活之要事。
  溯自民族英雄鄭成功,平定荷蘭人後,士兵分住各地養軍屯墾,二娘娘隨駐大內鄉「北尾仔」(後改稱為國聖湖),展望南方峻嶺三座,巍然矗立,山明水秀,仍為安居吉祥之地(按斯時蒙正庄至本村山仔尾山岳連綿,曾文溪路係由今之新莊村三潭井經山頂宅之二潭、大潭、灰窯溝至茄拔附近接現有曾文溪路),於是指示駐軍遷居山仔頂(本村之舊名),由林雹先生奉迎在現廟址左前角(即現陳旺西之宅旁),搭建草舍供奉,是為本宮立廟祀神之 始。咸豐四年(公元一八五四年),信徒日增,以廟室簡陋,故發起建造土角廟宇。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發生地震,廟宇遭殃傾斜,翌年遷建於現址,並由茄拔天后宮奉請大媽、善化慶安宮奉請三媽,各雕神像合祀,為之天后宮。民國元年增建兩旁廂室,並加修廟身。民國十七年,再由楊清桂、林阮堅、林阮昌等發起,籌資募捐,修葺一次。迨至光復後,年久失修,破損不堪,眾信徒提議重建,奈因財源拮据,延至民國五十一年始由當時管理人田章及村長林朝輝與各董事向眾信徒募捐,得於同年農曆十月五日破土興工,至民國五十二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竣工入廟,並於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建做祈安清醮。聖母代天行道,顯化救世,慈航普濟,名船遐邇,自此以後香火更加鼎盛,聞名前來求安膜拜者日眾,紛向本宮奉請聖母逐在本省各地建宮奉祀者有麻豆社仔、嘉義、虎尾、高雄、中和等天后宮。彼等各宮主事咸認本宮建造設備簡陋,並於民國五十三年遭受一一八震災,安全堪慮,於是各地信徒提議重建,而於民國六十三年成立修建委員會由余奢出任主任委員,著手籌畫改建,於同年農曆十月二日破土興工,並於民國六十五年完成後殿之建造,同年農曆十一月十日入廟安座。迨至民國六十七年農曆十月十二日全部竣工,舉行落成大典。

【山上】大庄福緣宮




福緣宮沿革


  本宮位於台南縣山上鄉新莊村大庄二號,創建於清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主祀余府千歲,陪祀石府千歲、池府千歲、鎮海元帥、中壇元帥。
  余府千歲者,即清靖海將軍施琅麾下余化龍是也。康熙中葉,清軍據台,即駐紮本地寓兵於農,篳路藍縷,造福地方,其功甚偉。其仙逝後,英靈猶護衛鄉民,顯靈懲匪,赫赫事蹟,繁不勝載。鄉民感念厥德,乃於乾隆元年集資籌建廟宇,藉安英靈而申民敬,以祈香火千秋,永護群黎也。
  初,廟在庄西邊,今山上段一O四四號址,廟向東南。咸豐元年官兵清庄討匪,激戰中廟遂毀於兵燹,旋於咸豐三年重建。光緒元年(一八七五)黃輝募資叁百圓重修。光緒卅年(西元一九O四)管理李黃基,耆老李王來倡起,募款壹仟貳佰元重建,廟向改朝西北。
  嗣因戶口東移,人丁漸稀,庄勢式微,吳江全等乃倡議:拜請台南四草大眾廟鎮海元帥降壇重勘廟地,經信徒張庭川、陳武等人首肯,互換土地,於昭和七年(一九三二)管理李老成等,鳩資貳仟圓,遷址山上段六七一之一號重建,廟向西北。
  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間,嘉南地區大地震,復遭震毀,迨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管理鄭天賀,耆老楊老環等,鳩資新台幣伍萬圓,就現址重建。
  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間,余府千歲降壇:廟向攸關庄運興替,況廟貌凋敝不堪,乃共議改建經擇定癸酉年(一九九三)正月十八日拆除原廟,唯重建前尚須申請地政事務所派員鑑堺。結果山上段六七一之一號地延伸至楊長炎圍牆內之屋角,相差用八十餘坪,經山上鄉農會王總幹事介石斡旋,楊氏願以其山上段六六五號土地作為捐換。惟因辦理分割行政手續綦繁,非朝夕所能辦妥,為免影響重建工程,乃同意先行動工。建廟超出部份土地,則以每坪新台幣叁萬伍仟圓價購。
  廟地議定,千歲親駕勘地,廟向西北。民國八十二年三月四日,召集本宮信徒開會,公開議價,由雲林縣北港鎮廟宇設計師蘇榮崇先生以新台幣壹仟陸佰貳拾萬圓承建。於同年四月十二日動土建廟,經諸檀越同心玉成,故工程得順利蕆事。於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十四竣工,使本宮由古廟一躍而成為巍然高聳,金碧輝煌之名剎矣,真所謂神民同歡遐邇共慶,亦為本鄉之一大盛事也。
  本宮代遠年湮,凡關乎沿革事蹟,未能鉅細羅列,僅略述其梗概,難免有疏漏之處,誠忘本宮諸賢達提供史料,以彰顯神蹟,永為本宮增光,俾後人得溯本追源焉。
撰述吳振芳 平江逸叟王聽球書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歲次乙亥年(公元一九九五年)陽月吉置

【山上】北勢洲弘興宮




憨番扛廟角
 


本宮沿革


  先民來臺定居寶地,為求能安居樂業,恭請保生大帝建廟奉祀。因年代久遠,何時建宮已無法考證,經請示大帝,神諭表示開基大帝金尊迄今,已有三百六十年之歷史,依年代推算為西元一六四八年,即清朝順治年間雕塑,期間大帝神威顯赫,屢傳聖蹟,香火鼎盛,本境在當時已形成為一住家三百餘戶之大型村落。乃又增塑保生二大帝、三大帝聖尊共祀。
  相傳保生大帝奠基寶穴(一說為睡虎穴),故本地人文薈萃,盛極一時,也因此而樹大招風,遭人算計,暗中破壞寶穴地理驚醒睡虎,造成人口急速凋零,聚居地沒落。
  先民面對環境之變遷,乃奉請保生大帝金尊移往現址興建公厝。於民國三十六年完成,廟名弘興宮奉祀大帝,歷經時代更迭,公厝年久失修,乃拆除重建,民國七十一年完成,入火安座,陸續完成鐘鼓樓增建與金爐重建,始成今日巍峨之面貌。

【山上】南洲開靈宮




憨番扛廟角
 


沿革


  一、介紹本宮主神樹德尊王(又稱樹王公)生平豐功偉蹟
樹德尊王生前姓杜名冠明,出生地江南鎮江,在漢平帝駕前為臣,官居提督之職,人稱杜將軍。後被派遣鎮守三關,為國盡忠,軍規甚嚴,但是如有部屬家庭變故,盡其能力幫助部屬解決,因此部屬非常尊敬他。想不到朝廷內部有奸臣王莽,用鄙恥手段以藥酒毒死漢平帝篡佔江山,杜將軍痛恨王莽所為,又以忠臣不扶二主,至此脫官率部屬及眷屬避入深山開墾荒地維生,並想等待機會協助收復漢朝。事不從人願,不久事為王莽得知,要派兵征服,杜將軍獲悉,大勢己經破碎,不願屈服被辱,到更深夜靜懸縊古樹自盡。事後該村夜間有時發出光影,眾人認定杜將軍顯赫靈魂附在古樹為神,將此以後早晚就有人到該樹下燒香敬茶,也將該樹稱謂樹王公。居民如有疾病在山間求醫困難之際,及到樹王公面前燒香膜拜,求乞賜予爐丹服用,病患皆能痊癒,因此馳名遐邇,香火鼎盛。後來劉秀復國,感念杜將軍為國忠誠,逝世後顯靈庇祐黎民,乃敕封其為九天提督樹德尊王坐享人間禋祀。
  二、恭奉樹德尊王(樹王公)由來暨開靈宮沿革
昔日南洲村(舊名南洲庄)是菜寮溪流域一片沙洲,後來溪水沖破牛稠埔波溝,直接流入曾文溪,因此,農民將沙洲開墾做耕地並建草寮,日久成村落,謂南洲庄。北側有一口天然土井(現有留存做紀念),距離土井十五公尺有一株雨蘭松(又名倒吊蓮現有存在廟後),每年梅雨季盛開成串金黃花朵鮮艷奪目。暑期時,人家就來樹下納涼休憩,孩童時常聚集樹下嬉戲,有時打尖擔鼓(挑草用的尖擔),念咒請神玩樂,想不到弄假成真,於乾隆廿四年六月十五日,卻有神明附人身,說他是九天提督樹德尊王,奉玉旨出巡經由此地,看到雨蘭松有他之緣,囑咐村民早晚來樹下燒香,以後他會常來與眾弟子結緣。經村民多方查訪,終探訪出樹德尊王來歷,遂截取雨蘭松枝幹一段雕刻金身膜拜,並於每年六月十五日舉行祭典,而後於乾隆廿九年建造廟宇,命名為開靈宮,成為村民信仰中心。開靈宮自肇建至今,曾歷經咸豐三年、光緒七年、民國十二年、等多次改建。民國五十三年,全廟毀於強烈七級地震,後經陳榮聰組織籌建委員會募捐,於民國五十四年重建,才有今日廟貌,亦成為全台灣區唯一主神樹德尊王廟宇。

走訪寫作人:田天賞
審核人:開靈宮理事會
山上鄉南洲開靈宮理事長陳榮聰敬制
歲次丁卯年荔月吉置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新市】永就榮安宮




憨番扛廟角
 


新市榮安宮沿革


  竊謂至德之道而能無私者,其惟神呼。神之靈無遠弗屆,佛之法廣大無邊。蓋自漢明帝迎入中原奉祀,護國佑民,遠遍極東,而我台人士祖籍均來自中原,源遠流長,自是信仰神道者不無其人,誠不背神聖之旨而忘其祖訓也。而神道復能維繫世教,匡正人心,存諸正氣,所以累朝封建至今無可替也。原夫我移民寮榮安宮有主祀梁府千歲,據相傳乃唐朝太宗皇帝時三十六進士之一,能文允武深受皇上賞識,遴選為駙馬爺,時因國勢混亂為保國衛皇而殉。帝感念其忠義特追賜梁府千歲,並命百姓建廟祀之。
  明永曆十五年歲次辛丑年(西元一六六一年)先人由福建省泉州府東渡來台並迎接梁府千歲、池府千歲、康府千歲、楊府太師、普庵祖師等五座神像同渡,即供奉於佳里鎮溫子內蚶寮。後於清乾隆二十六年(西元一七六一年)遵照神意合資搭建茅廟奉祀,一時香火鼎盛。迨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O年),台方將曾文溪北之地劃歸黃方各姓殖耕,溪南之地則歸郭方各姓,而將未墾之地收為官有給墾征租。黃方各姓復將溪北之地割為七十二份立界拓殖。咸豐二年(西元一八五二年)地方迅速發展,我族子孫繁衍分佈各處村庄,時五尊神像仍供奉一地,祭祀不便,致遵神旨分祀如下:竹橋村梁府千歲,樹仔腳村康府千歲,溫子內蚶寮池府千歲,埔頂楊府太師,溪南寮普庵祖師。(竹橋村原分祀康府千歲,樹仔腳原分祀梁府千歲,後因故對調之)。
  清光緒三年(西元一八七七年)梁府千歲顯化老人指點本村先祖黃大糞謂某日竹橋村將於祈安祭典時火化梁府千歲正身換新,屆時汝可洽請房親同意將該正身迎回中港奉祀,黃公如期前往果如神示。
  梁府千歲正身迎回中港,威靈顯赫,護國佑民,安然度過甲午割台戰禍,至民國二年(西元一九一三年)因曾文溪洪泛,南海埔中港附近居民流離失所,遂應日方糖廠募墾而由南海埔附近村落八姓:黃、鄭、謝、曾、方、王、陳、楊等十八戶移至本地,乃號此地為移民寮。時八姓落居他鄉,深感不可一日無守護神,遂由先祖黃石虎自中港迎來梁府千歲正身至本村搭蓋臨時茅屋奉祀。梁府威靈赫濯,佑我居民天災不入,癘疫不侵,殖墾順利,於是人口逐增,繁衍成社。民國十年黃公石虎倡導改建竹造公厝,同時恭請北門溫府千歲蒞庄繞境,排改陋習,疏通水路,神威因而大發,名傳遐邇,香火鼎盛不輟。然方期長享血時悠久無疆之時,適逢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導致二次大戰,時日本施行皇民政策,生靈塗炭,燒毀神像無數,幸皇天佑我梁府安然度過神仙大劫,乃至抗戰勝利台灣重歸祖國,梁府愈發威靈,終能佑我村民團結力爭大批糖廠土地放領,於是居民財富倍增,安居樂業.
  民國四十三年歲次甲午年(西元一九五四年)村民豐衣足食之餘咸念竹屋非梁府久居之所,遂由鄭海蟬倡導村民擇定現址,復恭請北門溫府千歲擇吉建立磚造廟宇,號曰榮安宮。梁府千歲隨民奔波,歷盡滄桑,至此乃暫有寸瓦之覆。梁府既得安居之所,神靈愈發顯赫,香火愈發鼎盛,歷經三十載之生聚,民豐物阜,國泰民安,信徒愈發感念神恩,遂於民國七十四年歲次乙丑年(西元一九八五年)再由鄭海蟬倡議重建榮安宮,經信徒大會議過,旋即成立重建委員會,並推鄭海蟬為主任委員,於是年農曆八月廿二日由主神梁府擇吉動土鳩工。建廟伊始,千頭萬緒,鄭公以年邁之軀,竭盡心力,終日奔波廟務致因積勞成疾,於翌年十一月鞠躬盡瘁。鄭公一生貢獻鄉梓,復因建廟有公,據神示逝後已歸神道,堪足謂矣!
  時新廟初胚尚未完成,待舉工程尚多,重建委員會旋即於民國七十六年(西元一九八七年)正月推選本庄王伊轉繼任主任委員。王氏既登主委即著手改組董事會,並團結村內未掌廟務之優秀青年成立榮安宮後援會,終能抱犧牲奉獻,不計名利精神,攘除萬難,使榮安宮順利重建於民國七十七年歲次戊辰年(西元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六日舉行安座大典,恭奉主神梁府千歲暨康府千歲、普庵祖師等三尊神座鎮殿。同年十月初八落成。總價工程費新台幣壹仟玖佰伍拾萬元(黃金時價每台兩新台幣壹萬伍仟元)。
  茲爰列重建委員會、董事會、後援會幹部及各工程承辦者等名單於后以資紀念,並期勉後代子孫發揚先人聚庄建廟,篳路藍縷精神,務使代代香火不絕,世世安和樂利是幸!
鄭海蟬主撰 王伊轉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