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番扛廟角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楠西】楠西北極殿
憨番扛廟角
廟史略記
廟史略記
清朝乾隆十六年間(公元一七五一年)自福建遷徙來台之人氏定居在內茄拔(即今楠西)現廟址前之荒地搭寮居住,並奉祀大陸武當山帶來之「北極玄天上帝香火」為創建本廟之始。後該人氏遷他處遺留「香火」在該寮中,由附近居民江牽氏奉香延續。嘉慶二十年(公元一八一七年)附近居民捐資就地建立小祠奉祀至道光元年(公元一八二一年)農曆三月二日祀拜北極玄天上帝聖誕萬壽時,該「香火」發出燦爛毫光,並採乩(即神乩)指示建廟地點係西端「嘉六山祀神地」之中心(現地址),居民有感於神蹟始集資建築小廟。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一年)復起乩指示雕塑玄天上帝、二上帝、三上帝、四上帝、開天炎帝、中壇元帥等神像奉祀北極玄天上帝為主神,並遵照玄天上帝聖示將本廟命名「玄天上帝廟」俗稱「楠西北極殿」。 民國三十年(公元一九四一年)日本人下令除神拆廟,當時神像幸被信仰人士及時請回藏匿奉祀,一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公元一九四五年)十月戰爭結束台灣回歸祖國,地方再研議建廟奉祀至民國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間選任士紳江財旺、江慶元為本廟執事,負責籌建本廟位於楠西鄉「福德爺」之廟邊,然後請附近居民歸還神像繼續奉祀。民國四十四年(公元一九五五年)玄天上帝再起乩指示於今現址重建玄天上帝廟,民國四十五年(公元一九五六年)竣工。地方士紳江財旺、江慶元為本廟首任主事,郭木杉繼之,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五十八年(公元一九六九年)增建北側會議室,再由江合達接任主任委員,民國七十年(公元一九八一年)本廟丹青剝落於是發動募捐重新油漆粉刷並增建鐘鼓樓。民國七十九年(公元一九九o年)劉興漢當選主任委員迄今。民國八十五年(公元一九九六年)發動地方鄉親捐款共襄盛舉購買廟地增建後殿,民國八十六年(公元一九九七年)後殿動工興建至八十九年(公元二ooo年)十月竣工,至此本廟乃略具規模。後殿奉祀玉皇上帝、南北斗星君、境主公、註生娘娘。本廟主神北極玄天上帝紫微上帝神威顯赫靈應九天護國佑民香火鼎盛。值此後殿落成成啟用特為之記。
中華民國歲次八十九年歲次庚辰年陽月吉旦
中華民國歲次八十九年歲次庚辰年陽月吉旦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後壁】下茄苳旌忠廟
憨番扛廟角
下茄苳旌忠廟沿革誌
下茄苳旌忠廟沿革誌
文字來源:http://blog.xuite.net/skj21568/twblog/160229351
旌忠廟建立於康熙年間,迄今已有三百四十餘年之歷史,供奉武穆岳聖王(岳飛),境民稱「元帥廟」與泰安宮聳立在茄苳村庄內東西兩側,同為卅六庄下茄苳堡之總廟。
昔時下茄苳堡是一個興盛有六千餘戶的大部落,清朝時設百總一員、兵一百人,官衙曾經設置於此。是時近郊田中水稻,稻穗常為不明之物偷食,庄民協商輪班看守,終見有一匹白馬按時前來喫稻穗,於是庄民向媽祖祈禱解其災害,媽祖降乩指點在稻田立牌書寫「岳府大元帥」豎立於稻田間,自立牌以後就不見白馬再出現損害農作物,庄民無不稱奇,乃彫岳府大元帥(岳飛)及白馬木像奉祀,於清乾隆初期由當地富紳韓高陽之祖父重建廟宇曰:「旌忠廟」。
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韓高陽獨獻一千五百圓修建「旌忠廟」;道光七年嘉義郭鑒海捐獻一千五百圓為第一次拓建;民國前七年(西元一九0五年)本庄志士廖炭先生倡首獻款三千五百圓將簡陋之廟再次修建,至民國前三年(西元一九0九年)始竣工;民國十六年(西元一九二七年)境民協同修繕一次。日據時代由於廟宇失修荒廢,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七日(西元一九四一年)之強烈大地震遭受八成之災害傾斜倒塌,事後改為民眾集會所,然而新營郡轄內神像及文物都因新營郡守重村之命,大部分遭焚化外,另部分收集於郡役所倉庫前後七年。至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本庄村長陳祥先生協同境民改造神房,從郡役所迎回神像,重返廟宇安座,至民國五十年八月(西元一九六一年)成立旌忠廟重建委員會,由堡內卅六庄村長任重建委員,並推舉陳祥先生為委員長,倡導境內庄民勸募、捐獻等,重建工程逐步動工先由後殿、中殿及前殿完成。竣工之旌忠廟規模宏偉,富麗堂皇。
本廟中殿供奉精忠武穆岳聖王(岳飛)為大元帥及二~十一元帥,世稱「頂五義,下五義結拜兄弟」,前案奉祀中壇太子,中殿龍邊供奉伽藍尊王和虎爺,中殿龍邊外房供奉白馬及馬軍爺。後殿中室奉祀觀世音菩薩,兩側供奉十八羅漢,龍邊奉祀開基祖木牌神位,虎邊供奉註生娘娘。開基祖木牌神位上,寫有康熙二十三年等字樣,是為已有三百餘年廟史的見證。
旌忠廟建立於康熙年間,迄今已有三百四十餘年之歷史,供奉武穆岳聖王(岳飛),境民稱「元帥廟」與泰安宮聳立在茄苳村庄內東西兩側,同為卅六庄下茄苳堡之總廟。
昔時下茄苳堡是一個興盛有六千餘戶的大部落,清朝時設百總一員、兵一百人,官衙曾經設置於此。是時近郊田中水稻,稻穗常為不明之物偷食,庄民協商輪班看守,終見有一匹白馬按時前來喫稻穗,於是庄民向媽祖祈禱解其災害,媽祖降乩指點在稻田立牌書寫「岳府大元帥」豎立於稻田間,自立牌以後就不見白馬再出現損害農作物,庄民無不稱奇,乃彫岳府大元帥(岳飛)及白馬木像奉祀,於清乾隆初期由當地富紳韓高陽之祖父重建廟宇曰:「旌忠廟」。
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韓高陽獨獻一千五百圓修建「旌忠廟」;道光七年嘉義郭鑒海捐獻一千五百圓為第一次拓建;民國前七年(西元一九0五年)本庄志士廖炭先生倡首獻款三千五百圓將簡陋之廟再次修建,至民國前三年(西元一九0九年)始竣工;民國十六年(西元一九二七年)境民協同修繕一次。日據時代由於廟宇失修荒廢,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七日(西元一九四一年)之強烈大地震遭受八成之災害傾斜倒塌,事後改為民眾集會所,然而新營郡轄內神像及文物都因新營郡守重村之命,大部分遭焚化外,另部分收集於郡役所倉庫前後七年。至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本庄村長陳祥先生協同境民改造神房,從郡役所迎回神像,重返廟宇安座,至民國五十年八月(西元一九六一年)成立旌忠廟重建委員會,由堡內卅六庄村長任重建委員,並推舉陳祥先生為委員長,倡導境內庄民勸募、捐獻等,重建工程逐步動工先由後殿、中殿及前殿完成。竣工之旌忠廟規模宏偉,富麗堂皇。
本廟中殿供奉精忠武穆岳聖王(岳飛)為大元帥及二~十一元帥,世稱「頂五義,下五義結拜兄弟」,前案奉祀中壇太子,中殿龍邊供奉伽藍尊王和虎爺,中殿龍邊外房供奉白馬及馬軍爺。後殿中室奉祀觀世音菩薩,兩側供奉十八羅漢,龍邊奉祀開基祖木牌神位,虎邊供奉註生娘娘。開基祖木牌神位上,寫有康熙二十三年等字樣,是為已有三百餘年廟史的見證。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扛廟角
泰安宮沿革誌
泰安宮沿革誌
卅六庄下茄苳泰安宮媽祖廟座落於觀光勝地台南縣關仔嶺枕頭山 下,嘉南平原上,一片無限綠色稻田的下茄苳,庄民世稱「媽祖廟」。源自於清初本庄設有台灣府千總駐防,汎地轄有哆囉國社、烏山頭、八掌溪、急水溪、鐵線橋 等堡。本地自漢人開拓八掌溪、急水溪間據點後,漸次發展,至乾隆中葉,改稱「茄苳街」,於是本廟即成為下茄苳堡卅六庄之總廟。舉凡嘉義縣鹿草鄉、水上鄉、朴子鎮及台南縣後壁鄉、新營市、鹽水鎮、白河鎮、東山鄉等庄民皆是虔誠信徒。昔時本廟每年設醮,其主事者,遵照各庄頭約束由各庄輪流主持主會、主壇、主音、並勒石為憑,延至日據時代末期始中斷。
據歷代相傳,本宮主祀天上聖母(俗稱茄苳媽),係於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由一商人自湄洲祖廟迎請來臺。當時此一商人閒遊至下茄苳一露店進餐,攜裝有天上聖母金身之包袱一個,暫置於古井蓋上,少頃欲離去,竟無法請起,該旅客不知所措,後經人指點,以筊杯請示其緣由,始悉天上聖母在此以得龍穴,黃涼傘地理,於是庄民搭建臨時廟宇奉祀,因靈驗非常、香火日盛、信徒日增。至清康熙廿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信徒集資、興建廟宇,奉請「天上聖母」及「中壇太子」入廟安座命名為「泰安宮」,由三十六庄庄民供奉。逮至清乾隆三十四年(西元一七六九年)境內卅六庄民重彫鎮殿大媽金身,乃將原七寶銅四寸金身置於鎮殿大媽金身內。其後聲靈赫濯,為應信徒迎請需要、再彫二媽、三媽各三尊;四媽、五媽各兩尊;六媽、七媽各一尊。
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九年)本地富豪韓高陽之祖父發起堡內信徒集金壹仟圓,重修廟宇。至清道光二年(西元一八二二年)韓高陽獨獻貳仟伍佰圓,再加以拓建。清光緒九年(西元一八八二年)今白河鎮外角里吳志高(別號吳大老)主倡重修,費金壹仟伍佰圓。洎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一九0六年)本庄有志廖炭又發起募金玖佰餘圓重修,並推選廖炭為管理人,嗣後舉行卅六庄巡香繞境慶典。民國三十六年正委員長阮謙、副委員長陳祥、等人發起重修,由境民樂捐壹佰陸拾捌萬玖仟圓重修主殿並增建兩廂,於民國卅六年三月動工,至翌年四月廿八日竣工落成。逮民國五十六年由管理人陳祥召集舉行聖母出巡繞境祭典。厥後年久失修,頹墮不堪,逮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二日(農曆甲子三月廿三)聖母聖誕,援例舉開祭典委員會。由白河鎮外角里黃吉力倡重建,與會者同聲共鳴,乃決議成立重建臨時委員會,聘黃文彬任總務籌備會務。並於同年十一月十八日(農曆閏十月初七)吉時,於原址舉行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重建動土典禮。由於信徒虔誠膜拜,承蒙聖母蒞駕扶鑾降筆昭示眾善信,誠屬難能可貴。
復於民國七十四年七月五日(西元一九八五年),由臨時委員會改組成立第一屆泰安宮管理委員會,並選舉白河鎮大仙寺 董事長黃吉為首屆主任委員,並向臺南縣政府報備核准在案(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六日七四府禮字第九二四三一號)。
本宮之七寶銅聖母,相傳為來臺輩份甚高之媽祖,有人認為係開臺媽祖之一,民國六十九年當時之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抵臺南縣巡視,聞其聖靈,曾親往參拜,其受官民之景仰非偶然也。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九月九日(西元一九八七年)適逢媽祖得道昇天千年紀念日,本會召集各庄頭舉行繞境祈安盛會五天出發前夕,颱風來襲,眾善信耽憂無法成行。經主任委員黃吉擲筊請示聖母,獲得指示依計畫巡香繞境,日出,颱風驟然轉向,風和日麗,盛會於焉圓滿告成,聖母之靈赫。顯見一班。
民國八十一年(歲次壬申年)農曆十月廿八日吉日良辰遵循禮制行入火安座大典,延請總統府參議員黃崑虎、立法委員洪玉欽、高育仁、臺南縣長李雅樵、後壁鄉長王發達、白河鎮長張自興、東山鄉長吳逢麟蒞臨剪綵合開廟門,是日紫氣沖天,臻日祥雲、龍鐘大作、虎鼓雷鳴、響徹雲霄,善男信女旋踵接趾,乞祈所願,熱鬧非凡甚是勝景。隔年元宵節(農曆元月十五日)參加八十二年台北燈會 五天坐鎮台北中正紀念堂,接受全國善男信女膜拜祈願。於入壇安座時顯現羅光,媽祖壇一片亮麗霞光,蔚為奇觀,隔日晚七時卅分,參拜信徒擁擠不堪,剎時媽祖顯聖少女時代相貌,眾人驚奇,時為台北市信徒蘇良田攝得,現存本宮供信眾景仰膜視。
泰安宮之重建,承各界長官時而臨宮指導,眾善男信女出錢出力,集裘共事終克完成創會時信徒之所託,謹向諸信眾致最虔誠謝意,並立此碑為誌。
卅六庄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吉 謹識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年)三月吉立
泰安宮天上聖母茄苳媽,大媽與二至七媽,皆是粉面媽祖(「粉面」意為神像是一般皮膚色),也都是「黃袍」媽祖。
泰安宮媽祖自西元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渡海來台擇居下茄苳,是早期來台、輩分甚高的媽祖;據傳曾經受封而得以「黃袍加身」。
泰安宮大媽(開基鎮殿大媽與兩尊副駕大媽),是軟身神像(「軟身」意為神像擁有活動關節),因此和人一樣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和鞋子,此件黃袍極為大媽的外袍。黃袍尚有五條蟒龍,背面則是「四蝠抱壽」圖案(音同「賜福報壽」),並有牡丹花象徵富貴,顯現茄苳媽祖尊貴非凡的地位。
據歷代相傳,本宮主祀天上聖母(俗稱茄苳媽),係於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由一商人自湄洲祖廟迎請來臺。當時此一商人閒遊至下茄苳一露店進餐,攜裝有天上聖母金身之包袱一個,暫置於古井蓋上,少頃欲離去,竟無法請起,該旅客不知所措,後經人指點,以筊杯請示其緣由,始悉天上聖母在此以得龍穴,黃涼傘地理,於是庄民搭建臨時廟宇奉祀,因靈驗非常、香火日盛、信徒日增。至清康熙廿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信徒集資、興建廟宇,奉請「天上聖母」及「中壇太子」入廟安座命名為「泰安宮」,由三十六庄庄民供奉。逮至清乾隆三十四年(西元一七六九年)境內卅六庄民重彫鎮殿大媽金身,乃將原七寶銅四寸金身置於鎮殿大媽金身內。其後聲靈赫濯,為應信徒迎請需要、再彫二媽、三媽各三尊;四媽、五媽各兩尊;六媽、七媽各一尊。
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九年)本地富豪韓高陽之祖父發起堡內信徒集金壹仟圓,重修廟宇。至清道光二年(西元一八二二年)韓高陽獨獻貳仟伍佰圓,再加以拓建。清光緒九年(西元一八八二年)今白河鎮外角里吳志高(別號吳大老)主倡重修,費金壹仟伍佰圓。洎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一九0六年)本庄有志廖炭又發起募金玖佰餘圓重修,並推選廖炭為管理人,嗣後舉行卅六庄巡香繞境慶典。民國三十六年正委員長阮謙、副委員長陳祥、等人發起重修,由境民樂捐壹佰陸拾捌萬玖仟圓重修主殿並增建兩廂,於民國卅六年三月動工,至翌年四月廿八日竣工落成。逮民國五十六年由管理人陳祥召集舉行聖母出巡繞境祭典。厥後年久失修,頹墮不堪,逮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二日(農曆甲子三月廿三)聖母聖誕,援例舉開祭典委員會。由白河鎮外角里黃吉力倡重建,與會者同聲共鳴,乃決議成立重建臨時委員會,聘黃文彬任總務籌備會務。並於同年十一月十八日(農曆閏十月初七)吉時,於原址舉行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重建動土典禮。由於信徒虔誠膜拜,承蒙聖母蒞駕扶鑾降筆昭示眾善信,誠屬難能可貴。
復於民國七十四年七月五日(西元一九八五年),由臨時委員會改組成立第一屆泰安宮管理委員會,並選舉白河鎮大仙寺 董事長黃吉為首屆主任委員,並向臺南縣政府報備核准在案(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六日七四府禮字第九二四三一號)。
本宮之七寶銅聖母,相傳為來臺輩份甚高之媽祖,有人認為係開臺媽祖之一,民國六十九年當時之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抵臺南縣巡視,聞其聖靈,曾親往參拜,其受官民之景仰非偶然也。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九月九日(西元一九八七年)適逢媽祖得道昇天千年紀念日,本會召集各庄頭舉行繞境祈安盛會五天出發前夕,颱風來襲,眾善信耽憂無法成行。經主任委員黃吉擲筊請示聖母,獲得指示依計畫巡香繞境,日出,颱風驟然轉向,風和日麗,盛會於焉圓滿告成,聖母之靈赫。顯見一班。
民國八十一年(歲次壬申年)農曆十月廿八日吉日良辰遵循禮制行入火安座大典,延請總統府參議員黃崑虎、立法委員洪玉欽、高育仁、臺南縣長李雅樵、後壁鄉長王發達、白河鎮長張自興、東山鄉長吳逢麟蒞臨剪綵合開廟門,是日紫氣沖天,臻日祥雲、龍鐘大作、虎鼓雷鳴、響徹雲霄,善男信女旋踵接趾,乞祈所願,熱鬧非凡甚是勝景。隔年元宵節(農曆元月十五日)參加八十二年台北燈會 五天坐鎮台北中正紀念堂,接受全國善男信女膜拜祈願。於入壇安座時顯現羅光,媽祖壇一片亮麗霞光,蔚為奇觀,隔日晚七時卅分,參拜信徒擁擠不堪,剎時媽祖顯聖少女時代相貌,眾人驚奇,時為台北市信徒蘇良田攝得,現存本宮供信眾景仰膜視。
泰安宮之重建,承各界長官時而臨宮指導,眾善男信女出錢出力,集裘共事終克完成創會時信徒之所託,謹向諸信眾致最虔誠謝意,並立此碑為誌。
卅六庄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吉 謹識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年)三月吉立
泰安宮天上聖母黃袍
泰安宮天上聖母茄苳媽,大媽與二至七媽,皆是粉面媽祖(「粉面」意為神像是一般皮膚色),也都是「黃袍」媽祖。
泰安宮媽祖自西元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渡海來台擇居下茄苳,是早期來台、輩分甚高的媽祖;據傳曾經受封而得以「黃袍加身」。
泰安宮大媽(開基鎮殿大媽與兩尊副駕大媽),是軟身神像(「軟身」意為神像擁有活動關節),因此和人一樣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和鞋子,此件黃袍極為大媽的外袍。黃袍尚有五條蟒龍,背面則是「四蝠抱壽」圖案(音同「賜福報壽」),並有牡丹花象徵富貴,顯現茄苳媽祖尊貴非凡的地位。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善化】崁頭普安宮
憨番扛廟角
崁頭普安宮沿革
崁頭普安宮沿革
本庄先民原居今麻豆鎮安西里溪崁邊,與「東溪州」庄民同部落,且供奉同一尊普庵祖師及何仙姑娘媽(至今猶然)。被某次洪水沖散而本庄先民南移至今善化鎮胡厝里西邊之「下崁頭」,聚成部落而居,共建「公厝」暫奉「普庵祖師」於斯。爾後復因部落又被洪水沖刷(此時未建曾文水庫),先民再遷至今之「崁頭庄」,因此諸神無所安祀而暫祀爐主家。
直至丁未年(民國 56)本庄耆老倡議籌建「普安宮」,籌建委員由陳登山任主委,委員分別由陳竹頭、陳龍山、陳清石、陳三源、陳金水、陳等、陳耀堂、胡閱、陳凍、陳文風等擔任,籌建工作倍極艱辛,功不可沒。
己酉年(民國 58)梅月鎮殿神祇安座,甲子年(民國 73)重建護廟廂房,戊辰年(民國 77)荔月重修廟庭。辛未年經信徒大會議決翻修,於陽月動修,經十方大德及眾爐下踴躍敬獻。重建委員會諸委員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重建工程於壬申年(民國 81)O月順利竣工。
特立此碑以資紀念
壬申年O月胡慶雲恭撰
直至丁未年(民國 56)本庄耆老倡議籌建「普安宮」,籌建委員由陳登山任主委,委員分別由陳竹頭、陳龍山、陳清石、陳三源、陳金水、陳等、陳耀堂、胡閱、陳凍、陳文風等擔任,籌建工作倍極艱辛,功不可沒。
己酉年(民國 58)梅月鎮殿神祇安座,甲子年(民國 73)重建護廟廂房,戊辰年(民國 77)荔月重修廟庭。辛未年經信徒大會議決翻修,於陽月動修,經十方大德及眾爐下踴躍敬獻。重建委員會諸委員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重建工程於壬申年(民國 81)O月順利竣工。
特立此碑以資紀念
壬申年O月胡慶雲恭撰
普庵祖師略傳
普庵乃宋朝高僧,俗姓余名印肅,字普庵。泉州府宜春縣人,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西元一一一五年),為臨濟十二世之孫,先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廿七才落髮,廿八才受戒,後感悟學佛貴於了悟,乃辭別賢和尚雲遊湖湘,拜謁牧庵忠公為其法嗣。師曾宏畫於江西省南泉山,道場之盛甲天下,宋孝宗乾道五年圓寂(西元一一六九年)享年五十五才。
寂後靈感卓著,元朝加贈「大德慧慶」之封號,因此尊稱「慧慶禪師」。凡誠心祈求者,均能獲得回應,故信徒日眾,首座普庵祖師廟建於江蘇省蘇州城西。
普庵祖師神像於明朝永曆年間先民自大陸隨延平郡王鄭成功移民而奉請來台膜拜。開頭初期醫藥落後庄民遇重疾而誠心敦請普庵祖師入宅鎮守,祈請藥方並於神像底座取一小片板材(曰天方)加入藥中煮,倘能吞食此藥者均得以救。靈驗無比,且救人無數,馳名遠近,為各方信徒所敬仰,故本部落庄民奉為本宮主祀神祇。
普庵祖師聖誕農曆十一月廿七日
圓寂農曆七月廿一日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佳里】北極玄天宮
沿革
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貳拾玖都永寧鄉白石堡蔡店社,第一代渡台始祖蔡公光明生於乾隆九年甲子参月五日,乾隆肆拾捌年癸卯渡台定居,嘉慶八年壬戌公元一八零三年興建祖厝。第一次重修民國廿年辛未再建兩相房,第二次重修民國肆拾五年丙子,第三次民國柒拾参年甲子公元一九八四年,至今共一八一年。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柳營】柳營代天院
憨番扛廟角
本院沿革
本院沿革
本鄉(原地名查畝營)代天巡狩王令旗及香爐,於明鄭時期隨先人渡海來台,早期無大廟是由民間擲筊輪流奉祀,初期分為三甲內(東、中、北甲)輪流奉祀。
迨至民國四十年, 蒙本鄉仕紳劉明哲先生,倡議擴展至全庄,憑神筊旨意輪流安置祭拜,當時約定農曆每月初一、十五聚集在大埕(中埕村)祭拜。(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廿五日縣市合併為直轄 市後,改為台南市柳營區中埕里)
民國五十七年(戊申年)十月二十七日,遊王公附身於國小四年級乩童降旨,擇大道公的院庭為廟地,地方仕紳逐倡議與建廟宇,民國六十年十月,本鄉的信仰中心「代天院」落成,十一月望翌日入廟進火,安座奉祀。代天巡狩奉祀至今已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本院主神
本院主神代天巡狩(俗稱遊王公、遊府吃府、遊縣吃縣)所屬神階,是代天巡狩中最高階的神明。
台灣民間常歸類於南巡、北巡,但本院代天巡狩是南、北總巡,因為是玉皇上帝直屬勅封,派至凡間體察巡視各地的王爺,因此本院每三年一次王船醮可看出端倪,每次本院建醮,玉皇上帝會勅派不同姓的王爺鑑醮,但是其它廟宇大多是五府、七府或十二王,而本院卻不只如此,相傳至今,已超過三十六姓氏王爺,已至本院鑑察建醮了。
往昔,王爺之祭祀頗盛,稱為王醮,設壇祈願息災植福,每三年一次建王船,即俗稱所謂 「三年一醮」。
法事科儀
本院王船醮有下列特色
一、本院建醮年為子、午、卯、酉年,農曆10月15、16、17日為期三天,每年農曆8月14日為本院代天巡狩(遊王公)紀念日。
二、建醮年農曆7月舉行鑼壇法會,由本庄四村:士林村(一堡)、光福村(二堡)、中埕村(三堡)、東昇村(四堡)信徒輪流參與,恭請代天巡狩降示今年建醮事宜,因此本院農曆7月不關廟門的,可見神威廣大。
三、本院建醮三天,本庄信徒自發性殺豬宰羊,敬拜玉皇大帝、王爺、各路神明及酬神演戲,流水席宴客,可說是非常熱鬧。
四、建醮前幾天本庄各地會豎立燈篙,燈篙是招降鬼神之信物,有陰、陽竿之分,陽竿是請神之用,陰竿是招鬼之用,一般均設在一起 ,即便分設也同時升降 。本院不僅分設為廟左陽竿,廟右陰竿,還設計出「陽竿在天,陰竿在地」 的特殊祭儀,此種佈置全台少見。
五、陸地燒王船:燒王船的原始意義是「送瘟」,通常都要送至溪河或海邊流放或空地焚燒。早期台灣河川水深寬廣,小船可行至內陸,所以清朝前王船仍可流放,地理變遷導致無法流放,而改成台灣僅此一家不必施行相送的陸上燒王船,可說非常特別。
六、王船船内需要添載生活物資,供官兵使用,而添載物品有五穀雜糧、鍋碗瓢盆、家具等,較特色是桅桿上有本院福神鯉魚公,王船開始燃燒時其中一尊會倒向本院爐主那一方,在場人士都嘖嘖稱奇。
鯉魚公
代天巡狩出巡時,鯉魚公會守護王船安全,遇有狀況鯉魚公會回報船上官兵知道,作事前防範,鯉魚公是很好的領航員和守護神。我們人生運途難免有起伏阻礙,所以需要一位領航員引導我們走正確的路,因此鯉魚公是最佳的領航員跟守謢神。
魚躍龍門富貴顯家門 (表示考試及第和身價高陞),考試、作生 意、求財可以來拜鯉魚公或請回奉祀,庇祐你福來運好財運到。
虎爺公、虎爺將軍、下壈將軍、黑虎大將是民間的幾種稱呼,顏色分為黃皮黑紋是福德正神座騎,另全黑色是保生大帝、玄壇趙元帥座騎,以鎮廟、巡境為職責。
民間傳說虎爺有咬錢招財來的能力,如同財神,也有驅逐瘟疫和降服惡魔的威力,也是保佑小朋友的守護神。
豎燈篙
燈篙是用青竹去竹頭留尾約12~15公尺高,建醮祭儀時可以看到。
豎燈篙是對天地神明及陰間孤魂鬼魅等「召告」此地舉行建醮祭祀活動,並表示歡迎來為當地廟宇主神慶賀保佑百姓人丁平安、安居樂業、息災祈福、家家和樂、牲畜興旺請上天諸神前來鑑醮共享功果,另普渡陰間孤魂野鬼,讓他們吃飽喝足不擾亂陽間百姓的平安。
本院燈篙分設立為陽竿燈篙、陰竿燈篙。
陽竿在天-設有十七座而排法「丁」字型,十七座代表十七庄頭(龜仔港、南港里、河南里、下林里、角帶里、挖仔、竹埔里、姑爺里、新吉庄、五興里、鐵線里、舊廊里、人和里、橋南、八翁里、太康里、五軍營) 、「丁」字形代表出壯丁(古社會丁代表出壯丁現代社會以人丁稱之不分男女),讓十七庄頭人丁平安"登高"晉祿(步步高昇,升官發財)。
陰竿在地-招鬼魂告知本地有建醮祭祀活動,在醮期結束前準備祭品普渡,建醮結束後不可再擾亂當地安寧,藉此宣示當地主神神威顯赫,庇佑黎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