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新營】許丑埤寮伽藍廟





憨番扛廟角
 



新營市許丑埤寮伽藍廟沿革誌

  按新營市埤寮里位於新營市與後壁鄉之界,早自清代謂下茄苳堡許丑及埤寮兩部落所形成,光復後合稱埤寮里,但庄社之聚成許丑遠較埤寮為早。池府千歲原奉祀於許丑庄私人家宅,為地方護土神、而神威顯赫。庄中有位士紳姓許名丑,為人慈善好施,發願獻出自己田園土地供作日後建廟之用。許公既歿,庄民感頌其德,乃雕塑其像奉祀,並取其許丑姓名定為本庄地名,於是許丑庄之名稱由此而起焉。
  又先民陳姓於清嘉慶年間,自福建漳州迎請伽藍尊王渡海來台,定居本地,仍以伽藍尊王為彼等之護土神外,另塑福德正神奉祀,奉敬信仰,並開墾此地。當時既無人跡,復無地名,地勢幽雅奇特,發現一溝地可為飲源,即開墾為天然之大埤,並蓋草寮以養魚種菱及耕田為生,日後入墾者漸多,遂形成一小部落,庄民取名曰「埤寮仔」。直至清光緒廿二年(民前十六年)日人據台後人口日增,再更名為「埤寮」,即現今之埤寮緣起也。
  至清道光二年(即西元一八二二年)距今一百六十九年,地方信眾議建廟,是時人口稀少,僅八百餘人云,乃擇址建在許丑與埤寮之間,取廟名曰「奠安堂」,將伽藍尊王、池府千歲、福德正神及許丑公共同合祀於此,並由沈光漢、林三元、陳明和、趙文杞、陳勞、廖仔等人,合議籌組管理人會,從此庄民始有共同祭拜之所。迨至民國元年(日據大正元年),歷經九十星霜,廟宇傾塌,年久失修,再由地方仕紳陳樹王、林三元、趙四聘等人發起醵金二百四十圓加以修繕。不料日據末期,二次世界大戰突發,日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大舉除神滅道,神像沒收焚化,廟宇佔據,因而香煙沉寂。及至民國卅四年八月台灣光復,人民信仰復盛,但此時奠安堂已遭日政府拆除毀滅,所有神像均寄存於民宅安奉,此時有埤寮沈姓弟子由蘆竹坑請出北極玄天上帝公,長年安奉在沈氏祖厝,亦始獻出在本廟供仰。
  民國四十二年里長趙村木倡議鳩資二度重建,後由陳文芳氏任管理人,廟名乃改為公厝。廟地面積卅四公畝五十平方公尺,田地雖有一點七O七公頃,奈因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政策,悉被放領無存。
  再至民國七十五年間,因感香火旺盛,信眾日增,重新公厝狹窄,每逢祭典不敷應用,復由里長陳仲池力呼改組,加強組織陣容,廟名更改為伽藍廟。及至民國七十七年一月一日始成立本廟第一屆管理委員會,選出曾明結為主任委員,沈水池為副主任委員,蕭清華為常務監察委員,立即召開委員會議,決議籌備重建廟宇事宜,地方信眾咸感神威廣大,神借人宣,人借神威之感應,一呼百應,眾志成城,於同年戊辰古曆十月卅日先行動土,翌己巳歲即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廿一日始大興土木,並發動自由捐獻,以免捐攤丁錢。誠神天庇佑,洪福無量,一切興工順利,於民國八十年辛未歲古曆十月告竣工,全部總工程費共新台幣約貳仟萬元,歷經三年餘歲月,終告完成此一巍峨雄偉堂皇廟貌,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燦爛奪目,誠為新營市著名廟宇之一,聳立於台南縣治之北隅,並同年古曆十一月念三日舉行落成安座入火大典,奉祀伽藍尊王為主神,池府千歲、玄天上帝、福德正神、許丑公等均為配祀從神,以服事實。聖蹟重光於南瀛,黎民信仰有賴,心靈獲有慰藉,神威之廣大,誠有其淵源矣!
  本廟代遠年湮,文獻難考,行將勒石,遺漏難免,尚祈請大德賢者不吝賜正。

中華民國八十年歲次辛未葭月念三日立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仁德】中洲保生宮




沿革

  本宮創建於乾隆叁年(西元一七三八年)係民族英雄鄭成功忠貞後裔,為感念保生大帝神靈顯赫,向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慈濟宮請香火來臺,雕塑神像擇址建廟奉祀至今,本宮每逢重典則前往白砂崙海邊恭送保生大帝神靈回白礁祖廟謁祖,故與白砂崙萬福宮信徒深交至今。
  本宮創建至今二百四十一年神恩廣澤香火鼎盛,這次成立管理委員會於原址進行重建,廟深加寬,加高外兩邊廟室加建二樓,並增建四垂亭、鐘鼓樓,工程費伍佰餘萬元,經一年五個月順利完成,擇定民國六十八年農曆十二月十二日舉行入廟大典。

本宮創立及修建記載於後:
乾隆三年 西元一七三八年創建
嘉慶六年 西元一八O一年修建
光緒廿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修建
光緒卅三年西元一九O七年修建
民國二年 西元一九一三年修建
民國十七年西元一九二八年修建
民國五十年西元一九六一年修建

民國己未年臘月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將軍】苓子寮保濟宮

廟大



憨番大




石獅大



苓子寮保濟宮沿革暨重建誌

  溯本宮代天巡狩池府千歲神像,原奉祀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十七都大崙庄。清康熙年間護佑蔡姓先民渡海來臺。定居苓子寮後,初供在蔡氏祖宅,保境安民,神威顯赫,黎庶崇仰,香煙日盛。至道光丁未年,由蔡氏捐地,信眾鳩資,始建廟宇於現址。因感 王爺保國濟世之德,號曰保濟宮,以迄於茲。其間於光緒十六庚寅年、民國十七戊辰年、民國五七戊申年三度重修。並承中角 伽藍元帥撥捐公地,乃得增美舊制,更其規模。抗戰期間,日吏肆虐,遍焚神像,池王亦蒙塵於佳里公會堂。旋幸神靈指點,由忠寮角徐羅、中角黃石鑑多方關涉,得慶迎歸。
  吾廟歷史悠遠,唯低隘損剝,神旨屢有重建靈示。原廟董事長林四啟,遵於民國六七戊午年,召開董監事暨信徒會議決計重建。因渠年高謹辭,提拔通和接替。乃著手物聘克孚眾望信士九五人為重建委員,分掌有關諸務。共推昌吉任重建主委,黃水吉為總幹事。並敦請黃信義、黃富農負責工程設計,採一面兩體式。六年計劃,積極推展。於民國六九庚辰年十月廿八日破土興工。廟地填高五台尺,廟宇寬九丈二,深九丈一。塑畫剪黏,精雕細琢,堂皇精緻,富麗絕倫。連同附帶工程一併於七四乙丑年 月 日竣工。總工程費約計伍仟萬元。
  至於經費來源:一為五角頭信眾不論男女老幼每人叁仟元,農田每分壹仟伍佰元,依此準則,量力捐獻;一為由當地及旅外虔誠信士自由認捐。仰蒙 王駕數度南巡北狩,分派金身百尊,澤霑羈旅康寧,神恩浩蕩,無遠弗屆,當地旅外,紛相響應。感人事跡,不勝枚舉,其中旅外人士,共襄壹仟餘萬,尤為偉鉅。所有樂捐芳名,當另勒石紀念。
  籌建期間,董監事暨重建委員會諸君,共凜神庥,群策群力,霄旰殷憂,任勞任怨,卒竟全功。復趁農地重劃之機,竭力促進外環八米大路、及兩處公墓之四周道路,咸得完成新闢,又拓增敬內七所小型廟宇用地,俱達二百坪以上,其中翻建者亦已四所。天助人助,眾志成城,今日欣見其成,藉以順附數言,聊表感念耳!

董事長  林通和
主任委員 吳昌吉 謹撰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歲此乙丑 月吉旦置

【佳里】子龍廟永昌宮




子龍廟永昌宮之由來與重建廟宇沿革



  開基子龍廟永昌宮坐落於台南縣佳里鎮子龍里,奉祀主神為趙聖帝君,即三國名將趙子龍,其他尚有奉祀諸葛武侯、玄天上帝、中壇元帥、天上聖母、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田都元帥等。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兵攻克台灣,趕走荷蘭人之後,即經營台灣為反清復明之基地,命士兵伐木造屋,設官分治、編組分社,並且推行寓兵於農政策,而同時有位來自福建省同安縣的林六叔,追隨鄭成功投入驅荷復台行列後,被分配墾殖於東勢寮,「即今之子龍廟」,成為入台創村之始祖。
  鄭成功推行寓兵於農政策成功之後,又積極獎勵軍眷婦孺親朋來台定居,林六叔在此定居,原本一片荒涼之地經其開墾之後,人口逐年增加,前後歷經二十年村庄終於成型,其地理位置在佳里興堡(古天興縣)之東南方,西為蕭瓏堡(今之佳里),東為麻豆堡,古稱為台灣府諸羅縣麻豆社東勢寮,即今之子龍廟也。
  清康熙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村民為謀求精神寄託,村人共同決議築一草寮供奉神明之際,正巧有位村民「林廷龍」於村旁之溪中撈魚,發現溪中漂來一塊樟木盤旋不去,經多次驅入溪流中,竟仍迴流不前,始將該樟木拾起,竟然發現此木已被白蟻咬成「常山趙子龍」五字,村民嘆為奇觀,是故村民莫不感到神靈有意於此庇佑眾生,遂而建造草寮供奉,早晚焚香膜拜。不久,忽有位陌生人,蒞臨本地,自稱來自唐山泉州之雕刻師,聲言承趙將軍之託夢,來此雕刻金身,嗣經村民決議,即以此樟木雕成大小兩尊趙雲神像,即今在永昌宮供奉之大子龍、二子龍之金身,距今已歷三百餘年,兩尊趙雲神像,神威大顯,對村民施以聖靈教化,村民莫不以此為精神寄託,減輕思鄉之苦。
  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村民林秋眼,見草寮頹廢,會集地方耆老,林寅、沈定、楊待等,倡議籌資興建正式廟宇,坐北朝南,至乾隆二十年興建完成,同年十月吉日,恭請 趙府元帥入廟安座,並因趙雲曾被劉備冊封為永昌亭侯,乃取廟名為永昌宮,又稱子龍廟,從此原東勢寮庄名亦正式改為子龍廟,此乃全省唯一以古代三國名將趙子龍之名號為地名的村庄。明鄭時期,天興縣治設於佳里興堡,清代亦設巡檢司於佳里興,而當時子龍廟屬佳里興轄區。當時趙府元帥神威顯赫,有求必應,庇佑村民平安無災難,所以庄社非常旺盛。其間廟宇亦屢有大規模之重修。
  民國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原建廟宇陳舊年久失修,正董事長林碧池(即前駐日大使、現任亞東關係協會會長林金莖之先祖父)、副董事長林光粽、林玉抒等,會集村庄耆老,倡議改建,協同村民集資重建,坐向改為坐東向西,直至民國四十六年間在一次雷雨交加中,廟宇屋頂被擊破損,時任董監事立即召開聯席會議,磋商重修,決議組織重修委員會,推選林量擔任主任委員,集資進行大規模整修,至民國四十八年歲次己亥十月重修完成。
  本宮主神趙聖帝君乃三國名將趙子龍,在蜀漢輔助皇叔,救國救民,在當陽長阪坡單騎救主勇猛善戰,年登七十歲鳳鳴山斬五將,威望崇隆,歷任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諡順平侯,年古成神仙,尊稱趙府元帥、趙府干歲、玉敕趙聖帝君,神威廣大,庇佑眾生,受到全省各地信徒之崇拜,故全省各地廟宇神壇前來永昌宮進香參拜、分靈供奉者逐年增加。
  由於廟宇建物已至陳舊跡象,經本庄信徒多次集會研商後,決定重新改建,而於民國七十八年間,組織重建委員會,由全體信徒暨重建委員會聘請林金莖任名譽主任委員,推選林先立擔任主任委員,於民國七十九年歲次庚午十月初二日午時,由名譽主任委員林金莖、主任委員林先立共同親自破土動工興建,並遵奉趙聖帝君降駕指示建造方位「坐艮向坤兼丑未」(坐東北向西南)採用南式正五門造型,基礎工程皆以鋼筋水泥混凝土搗築,建造面積廣達三百二十五坪,廟宇屋頂煵煬剪粘,內部神殿皆用樟木精緻雕刻、安金彩繪等,壁堵門柱大小門楣多數採用青斗原石打造雕刻,為節省經費,建造裝飾雖未達盡善盡美,但建造規模之宏偉,亦可媲美其他鄉鎮,可謂為現代宗教寺廟之楷模。為重建資金,各地信徒及里民出錢出力,慷慨自動捐款由重建委員會細心規劃設計發包各項工程,陸續進行建造,始於民國八十四年初,廟殿建造完成,而於歲次乙亥二月十三日子時,恭請趙聖帝君及列位神明入火安座並開光點眼。其後續工程如牌樓、圍牆、庭園造景環境之美綠化、廟埕鋪造積極推進,前後歷經十年,全部重建工作始告完成,總工程費新台幣壹億壹仟伍佰 拾萬元整。又蒙趙聖帝君指點,擇定民國八十九年歲次庚辰二月初九日舉行落成大典,同日祭拜土府大帝后土尊神等祭典。值茲重建完成謹撰沿革,永資留念。

永昌宮重建委員會總務組 謹撰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歲次庚辰二月初九日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學甲】中洲慈福宮



憨番扛廟角(叼菸)
 



慈福宮沿革誌



蓋聞大夫崇五祀,能禦災捍患.則祀之禮也。本宮崇祀李府千歲、文衡帝君,由來已久,溯自明末清初邱家祖先即由大陸恭奉金身隨鄭延平郡王渡海來臺,奠居中洲本境以還,已垂三百餘星霜,其間威靈赫濯,福庇群生,遐邇瓣香敬仰者屢矣。又增祀吳府千歲。斯時尚未立廟,諸神均輪流供奉於里民家中,舉凡聖誕祭典,胥皆臨時建棚設壇,觀瞻既失,肅穆未臻。迨至民國廿四年(乙亥)始由鄉中耆老邱朝和、邱慶盆、邱變、邱德元、邱元亨等僉議發起募資籌建邱氏公厝於現址,一時善信景從,捐輸踴躍,未幾即克底告成。旋因於日據時代倭人推行皇民政策,到處摧毀神祇,為避無妄之災,迺將神像散移境民宅中供奉。降至民國卅四年(乙酉)抗戰勝利,本省重光,信教始獲自由,爰由信士邱三財、邱章、邱朝成、邱文桃等發動重修,並正其名曰慈福宮,並於卅八年增祀文殊菩薩。第以滄桑歷變,物換星移,迄茲又將廿餘載矣,年來風霜剝蝕,棟宇坍塌,風雨飄搖,不勝怵惕之感。因思修舉廢墜,責任在人,爰由本境信士邱順治、邱敬德富組倡議重建,成立重建委員會,公推邱矮、邱齊教為正副主任委員,克日鳩資庀材,蠲吉興工,於民國五十五年(丙午)葭月啟土,越五十七年桐月竣工,歷時一年有半,縻資壹佰餘萬緡,行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觚稜飛聳,廟貌鼎新。堂構既備,壯厥觀瞻,從茲崇禮明祀,維嶽降神,謳歌荐藻,福我黎民云爾。

中華民國六十年辛亥花月吉日



慈福宮慈安寺落成誌略


  本宮慈安寺奉祀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十八羅漢神像,慈光廣被,福庇群生,遐邇瓣香。
  本宮原登記立名:台南縣學甲鎮中洲慈福宮,管理人邱彩章。迨至民國六十六年丁巳秋,召開信徒代表會議,討論擴大宮後之地,以備籌建後殿。經各代表踴躍贊同,議決通過,隨即捐資購地約三十坪,即現在後殿用地。
  民國六十七年戊午年秋月,本宮成立管理委員會,推選為邱彩章主任委員,謝改為副主任委員。嗣經召開管理委員會議,商議邱後墻提案興建後殿乙案,迨至民國六十八年己未年秋,復提經本宮第一屆第二次信徒大會議決通過興建後殿,立名為慈福宮慈安寺,並組織慈安寺興建委員會,積極募資籌備事宜。仝年葭月,慈安寺尊基蠲吉啟土興建,承遠近各地善男信女,虔誠奉獻踴躍捐輸,鳩工庀材,工程進行,迅速順利。越六十九年庚申九月竣工,並於仝月十七日亥時舉行盛大落成安座大典。
  慈安寺建築,乃仿祖國古風,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壯厥觀瞻。諸大德鼎力捐款,得以慶成,功德無量。
  從茲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佛光普照,福我黎民爾。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歲次庚申年九月 敬立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南區】喜樹萬皇宮





萬皇宮代天府沿革


  萬古巍巍,聲炙赫赫,有喜樹廟焉。
  廟在喜樹社頭東北,坐西向東,名曰「萬皇宮代天府」,後殿正中奉祀代天巡狩葉、朱、李三位千歲,左邊奉祀天上聖母、註生娘娘,右邊奉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中殿奉祀中壇元帥。清乾隆四年間,喜樹村與灣裡村中間海上,有一夜風清月朗,波平浪靜,忽聞海面上有鐘鼓之聲管樂之音,嘹亮徹天燈光照耀如同白日,村民望而詫異之,天明坐竹筏往視,祇見有一艘神舟,五色燦爛,舟中無人,探其內有三座綢製之神像,即葉、朱、李三千歲也,始悟神力所致以王船來此示兆乃欲福庇萬家,是以兩村民眾合議在喜樹與灣裡中間建廟奉祀,而後兩村不合發生糾紛,因此分開各建廟宇,神舟歸灣裡奉祀,神像歸喜樹奉祀。現在之廟址是始於乾隆四年興建,民國二十一年重修,後殿正中所祀之三位千歲大神像,是甲子年某日有一位官員乘馬從廟前經過,突然馬失前蹄,將其跌落馬下,甚為驚異,觀有廟寺在焉,隨即入廟參拜,仰觀門上掛一匾額曰代天府,後殿祀有三位約尺餘高之綢製神像,即向神前祝曰:信官此次若得高昇,願雕三位金身奉謝,而經數月杳無蹤跡,有一天忽聞鼓樂之聲有遠客來廟進香者,即昔日許願之官員也,奉獻香木雕刻神像之尊,各尊二尺餘高,金身燦爛,並匾額一面題曰「過化存神」左邊刻甲子孟秋穀旦,右邊刻信官王養敬立,神有如此顯赫,民眾感以為榮,即將前之綢製三位神像入於香木雕刻三位神像之內合為一體,另刻之小體副身三尊,一同奉祀以應善信迎請。萬皇宮代天府創建迄今已經擁有二百四十四年之悠長歷史,香火甚盛,惟以建築年久,風雨侵蝕,雖屢經修葺,仍嫌簡陋,亦缺莊嚴,為配合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經本宮全體委員、地方人士和眾信徒,協力籌備決定籌建。本宮自民國六十八年五月間重建工程以來,屢蒙各界人士誠懇捐獻支持,而使施工一切尚稱順利,尤其是工程設計內外建築規模壯麗之宏偉,其建築風格完全依據傳統宮殿形式而建,並分前、中、後殿建築,氣魄壯觀,風格之高雅,木石材料隻名貴,雕刻技術之精良,就目前在南部所有寺廟而言,實無有出其右者。神恩浩蕩,昊天罔極,為聊表鄉民一片赤誠,特立此碑為誌。

中華民國歲次辛未年臘月 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