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新市】永就榮安宮




憨番扛廟角
 


新市榮安宮沿革


  竊謂至德之道而能無私者,其惟神呼。神之靈無遠弗屆,佛之法廣大無邊。蓋自漢明帝迎入中原奉祀,護國佑民,遠遍極東,而我台人士祖籍均來自中原,源遠流長,自是信仰神道者不無其人,誠不背神聖之旨而忘其祖訓也。而神道復能維繫世教,匡正人心,存諸正氣,所以累朝封建至今無可替也。原夫我移民寮榮安宮有主祀梁府千歲,據相傳乃唐朝太宗皇帝時三十六進士之一,能文允武深受皇上賞識,遴選為駙馬爺,時因國勢混亂為保國衛皇而殉。帝感念其忠義特追賜梁府千歲,並命百姓建廟祀之。
  明永曆十五年歲次辛丑年(西元一六六一年)先人由福建省泉州府東渡來台並迎接梁府千歲、池府千歲、康府千歲、楊府太師、普庵祖師等五座神像同渡,即供奉於佳里鎮溫子內蚶寮。後於清乾隆二十六年(西元一七六一年)遵照神意合資搭建茅廟奉祀,一時香火鼎盛。迨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O年),台方將曾文溪北之地劃歸黃方各姓殖耕,溪南之地則歸郭方各姓,而將未墾之地收為官有給墾征租。黃方各姓復將溪北之地割為七十二份立界拓殖。咸豐二年(西元一八五二年)地方迅速發展,我族子孫繁衍分佈各處村庄,時五尊神像仍供奉一地,祭祀不便,致遵神旨分祀如下:竹橋村梁府千歲,樹仔腳村康府千歲,溫子內蚶寮池府千歲,埔頂楊府太師,溪南寮普庵祖師。(竹橋村原分祀康府千歲,樹仔腳原分祀梁府千歲,後因故對調之)。
  清光緒三年(西元一八七七年)梁府千歲顯化老人指點本村先祖黃大糞謂某日竹橋村將於祈安祭典時火化梁府千歲正身換新,屆時汝可洽請房親同意將該正身迎回中港奉祀,黃公如期前往果如神示。
  梁府千歲正身迎回中港,威靈顯赫,護國佑民,安然度過甲午割台戰禍,至民國二年(西元一九一三年)因曾文溪洪泛,南海埔中港附近居民流離失所,遂應日方糖廠募墾而由南海埔附近村落八姓:黃、鄭、謝、曾、方、王、陳、楊等十八戶移至本地,乃號此地為移民寮。時八姓落居他鄉,深感不可一日無守護神,遂由先祖黃石虎自中港迎來梁府千歲正身至本村搭蓋臨時茅屋奉祀。梁府威靈赫濯,佑我居民天災不入,癘疫不侵,殖墾順利,於是人口逐增,繁衍成社。民國十年黃公石虎倡導改建竹造公厝,同時恭請北門溫府千歲蒞庄繞境,排改陋習,疏通水路,神威因而大發,名傳遐邇,香火鼎盛不輟。然方期長享血時悠久無疆之時,適逢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導致二次大戰,時日本施行皇民政策,生靈塗炭,燒毀神像無數,幸皇天佑我梁府安然度過神仙大劫,乃至抗戰勝利台灣重歸祖國,梁府愈發威靈,終能佑我村民團結力爭大批糖廠土地放領,於是居民財富倍增,安居樂業.
  民國四十三年歲次甲午年(西元一九五四年)村民豐衣足食之餘咸念竹屋非梁府久居之所,遂由鄭海蟬倡導村民擇定現址,復恭請北門溫府千歲擇吉建立磚造廟宇,號曰榮安宮。梁府千歲隨民奔波,歷盡滄桑,至此乃暫有寸瓦之覆。梁府既得安居之所,神靈愈發顯赫,香火愈發鼎盛,歷經三十載之生聚,民豐物阜,國泰民安,信徒愈發感念神恩,遂於民國七十四年歲次乙丑年(西元一九八五年)再由鄭海蟬倡議重建榮安宮,經信徒大會議過,旋即成立重建委員會,並推鄭海蟬為主任委員,於是年農曆八月廿二日由主神梁府擇吉動土鳩工。建廟伊始,千頭萬緒,鄭公以年邁之軀,竭盡心力,終日奔波廟務致因積勞成疾,於翌年十一月鞠躬盡瘁。鄭公一生貢獻鄉梓,復因建廟有公,據神示逝後已歸神道,堪足謂矣!
  時新廟初胚尚未完成,待舉工程尚多,重建委員會旋即於民國七十六年(西元一九八七年)正月推選本庄王伊轉繼任主任委員。王氏既登主委即著手改組董事會,並團結村內未掌廟務之優秀青年成立榮安宮後援會,終能抱犧牲奉獻,不計名利精神,攘除萬難,使榮安宮順利重建於民國七十七年歲次戊辰年(西元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六日舉行安座大典,恭奉主神梁府千歲暨康府千歲、普庵祖師等三尊神座鎮殿。同年十月初八落成。總價工程費新台幣壹仟玖佰伍拾萬元(黃金時價每台兩新台幣壹萬伍仟元)。
  茲爰列重建委員會、董事會、後援會幹部及各工程承辦者等名單於后以資紀念,並期勉後代子孫發揚先人聚庄建廟,篳路藍縷精神,務使代代香火不絕,世世安和樂利是幸!
鄭海蟬主撰 王伊轉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