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安定】港口慈安宮


圖片來源: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憨番扛廟角
 


港口宮廟慈安宮重建誌


  「港口」昔日因地處台江內海畔的灣港出口處而得名,古稱北港(臺灣大港的北港,相對於安平位於大員港南岸而言)。後來為與雲林縣的北港有別而稱港口,古書有新港(新市)之北為灣港,灣港之北為竿寮(管寮),港口先民渡海來台時,恭請家鄉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慈濟宮的保護神「醫神-保生大帝」安胎保產,協和婚姻的「夫人媽-廣惠夫人(大媽婆)」及隨船護航的 「航海女神-天上聖母」來供奉,關於何時建廟、奉祀保護神已不可考,根據史料記載只知創建於清康熙年間(西元一六六二年-一七二二年),始建廟地在目前的港口村二三六號處,至嘉慶廿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乃遷建現址(港南村一六一號)。
  昔日本廟是灣港出口沿岸居民的信仰中心,自古即有「港口公廟」及「灣港祖佛」之稱,範圍包括:頂堡(港口)、下堡(港南)、油車(南安)、下寮仔(位於看西高速公路高架橋西邊路南)。據稱台江內海淤積成平原後,牛肉寮及過溪仔(六塊寮)居民,初遷未建廟之時,亦共同信仰港口公廟神明。後來認為到港口祭拜太麻煩,才各自獨立,分別請去媽祖(牛肉寮)、太子爺(過溪仔)、土地公(油車)等神明供奉,油車最慢獨立(日治時期),據說亦分去公廟土地三甲多。
  本廟自創建以來,歷經遷建及多次修建重建,有史籍可考者,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二年)董事王讀、王解發動重建,民國十六年王天雨提起修建,民國廿六、三十八年亦各修葺一次,至民國七十一年六月間因多所破損,由主任委員王大明擬議重建,當時副主任委員黃舜益,秘書王登極、王秋冬,委員王春排、王海祥、王國良、王添旺、王良派、王文雄、王清田、黃連德、王清定、黃瑞雲,常務監察員王南玉,監察員王同林、陳基萬等不斷努力,暨地方父老各方信士,捐款襄助,整整經過三年多,終于民國七十四年歲次乙丑年十月竣工,同時向政府買回廟宇東側派出所用地,建造一座三百多坪零售商場,以置廟產。然創業維艱,歷史不可妄,故刻碑文,千秋萬載語我鄉親。

主任委員 王大明恭撰
中華民國七十七十四年歲次乙丑年孟冬月吉立